第267章 烫手山芋(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郑喜这份眼光还是足以打动沈三问的,要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天赋的,能够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因小见大,至少是个知进退,有远见的人。

不过若是郑家将这些物质的亏损转嫁给其他人,那这份眼光,沈三问就没什么兴趣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你知道这东西必然亏损,凭借先知先觉的眼光,将风险转移给旁人,人品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旁人接盘沈三问自然不会管,但是以后与郑家交往,都会留个心眼了。

总体而言,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若是郑喜来选择他必然也不会这样,但是他所在的家族一脉不过是旁支,而没有经商考虑的郑家主,自然更愿意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事。

于是,近日的宴席上,郑氏子孙相继开始撒钱请客,希望参会的人能给他们推荐这样的渠道,收下这一批笔墨砚的生意。

讲道理,六大家主是不会有这样的接盘人的,数量过多的奢侈品,只有唯一的一家收购商,沉积在手里的时间过长就是亏损。可是耐不住郑家给的价格十分优厚。

不少人动了心思,想做个转手生意。

郑家不愿意麻烦,期望一次性出手,毕竟日后出了问题,只得罪一家是最好的。

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就拖了三天。

王家主两个外侄就起了这样的心思,若是能帮家族赚一笔钱,多少也是功劳,郑家的人说的很直白,就是缺钱周转,而他们了解到的成本价市场价,的确与郑家介绍的人所说一致。

好在王家的权力足够集中,大事都要经过老头子的审批,特别是大的财物调动。

如今的家族都是一脉做官,一脉经商,剩下的旁支打理些杂事,经商也不过是为了做官的服务,做官又能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展开。

经商的一脉地位一般,不过为了家族累死累活拼搏,家族给的回馈也足以生活的比较滋润。家族大事上,商事都有相当的发言权。

王家三代人围坐在桌边,讨论最近的家族安排,那些年轻一辈官声比较好,应该重点扶持,争论那些子侄学问好,值得受更好的夫子教育。偶尔炫耀一下最近自己那一脉做过的事情,得到的宝贝。

温馨如画。

王家主自然已经习惯如此开心轻松的氛围,不过,这时候他听到一个他没想到过的消息。

王家第三代一位文不成武不就的旁系从商的小年轻,找准大家沉默的空档,站起来。

“家主,最近郑家打算将笔墨砚的生意出售出去,我们王家是不是可以进入其中,分一杯羹。”

这事居然闹到了家族的小议上。

王家主皱起眉头,“此事不是你能处理的。”

小年轻有些不服气,不过态度尚算恭敬的说道,“王家底下只有几处小作坊,如今朝廷提倡教育改革,这笔墨砚是必需品啊,郑家资金调动不便,底气不足,我们王家若是能抓住这个先机,在这桩生意上先入一步,再凭借堂兄与驸马爷的关系,短期能为王家创造大笔的财富,长期王家能多一桩营生。也好让做官的诸位叔伯,手里宽裕一分。”

这话鼓动性很强,谁都知道王彬与驸马爷关系亲密,就算他在殷王手中当了一轮差事,依然被沈三问委以重任,若他肯疏通一二,这事十有八九是能成的。王彬做了这么多年的王家嫡长子,为家族做点贡献,有何不可?

其实郑家意图放弃笔墨砚这些他们口中的小利,转向自家的丝绸布匹生意在洛阳城早已人尽皆知。可是郑家的生意盘不小,能接受的家族大多有自己的一门生意,不知道朝廷的动向也不敢贪图。

但是王家是有此本领的,钱粮王家不缺,权势王家在几大世家中不屈于崔家之下。更重要的是,这是王家少有染指的区域,开拓新的产业,会有许多重要的变数,不至于变差,变好的机会却很大。

财帛动人心,几位年长的人不过是受了家主告诫,对此事装作不闻,但是小辈提出来,大家心里又蠢蠢欲动起来。

接手了,会怎么样呢。

看着氛围突变,王家主额头皱出一个川字,“此事乃是与朝廷争利,王家若是参与进去,如今在朝廷的地位不保,没有必要因小失大。”

若是朝廷地位不保,做生意起来就会麻烦许多,没有王家在官场上提供的便利,地方小吏为难起来,十利去三,为他人做嫁衣,没有意义。

小年轻还是不肯放弃,“不如请堂兄打听一二,若是可行再行动,不然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错失了便不会再来。”

一众人便开始劝起来,就算不做也是无妨的,王彬是驸马身边的人自然是知道利害的,他说能做我们再入也是可以的。

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啊。

王家主这次倒是点头了,王家在驸马身上的投资是该收到一些回报了吧,商路权益王彬东跑西跑,所得不过与其他世家无异。

这让老王很不开心。

亲疏贵贱乃是人之常情,什么事都一碗水端平,哪有人能与你亲近,这点道理沈三问显然是很懂的啊,笔墨砚的生意不小,王家主以为也可以一试。

王彬此时正顺着大运河而下,高调的巡游南方。

沈三问说南部靠近海洋冬暖夏凉,景色优美,金陵之下的杭州更是人间仙境,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杭州建一座覆盖千里的宅院,再在周围建上高塔、寺庙,修好湖泊断桥,欣赏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苏提春晓,曲院风荷的美景。

可是到了以后,王彬心里那个难受啊,他终于懂了建设这一众景物之意。

至于沈三问所提到的灵隐寺,据说有神佛出世的仙家圣地,如今不过是一座破落的小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两百年前北周武帝灭佛时期,被焚烧法器佛典无数,寺庙一度落败,好在寺中僧人隐居数年后又回到此处,才不至于断了香火。

到隋朝慧诞法师来此处弘扬佛法,留下一个弟子,收了十五门徒,寺庙才开始有了香客,渐渐有了人气。

由于杭州并不繁华,此处又人烟罕至,分外的冷落荒寂。在杭州寻了老半天才有人知道路,还没到,带路人又借口此地蛇虫鼠蚁厉害走了,他走时候嘀咕的声音明明是说这里太冷清害怕有鬼。

王彬:......

不过灵隐寺的主持倒是十分有趣的人,在荒郊野岭念了一辈子经,心态磨得是平和无比,无论王彬的眼神多么嫌弃,话语透露出如何难受的心情,他都平静以对,淡然的邀请王彬听经,感悟此处的大自然。

花开花谢,不过是过眼云烟,万物周而复始,和尚一心求道,身在僻静之所,岂不是比闹市自在,前来的都是诚心礼佛的信徒,而非强求佛祖庇佑的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