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看来李睿这些年过的也不比王彬差啊。
就李云行对他这个商人叔叔的态度来看,就不至于太惨,不是普通家族里的商人一脉能比的。
李睿对他的拒绝也不生气,“我与驸马一起做生意,给您打下手,还是很放心的。”
至少没人敢闹事,金字招牌。
只要能赚钱,填上国库的窟窿,沈三问对于这事是无所谓的。
正经收益跟得上,不胡来,招牌随便用。
李云行的事,直接被两人搁在一边了,他直接被请出场,不能听机密。
文部的确需要人来帮忙扩张了,李睿的能力应该是值得信任的。至于人品,文部早就形成了体系,在几个大城开始经营,垄断式宣传经营,来往人员和预期收益都有了一定的数据,不是能作假的。
人品如何不那么重要。
接下来,运输问题该拉上日程了,不然越边远的地区,等待时间越久,追读和收益就会越来越少,或许他应该想办法,将能够远距离传输数据的工具做出来。
比如电报。
最简单的,将文字用机械数字表示,然后把机械数字转化为文字,通过有保障的线路传输到大周各地。
传输方式可以再议,毕竟马车运输已经足够快了。
应该是等得起的,也不会有那么多往来两地的人进行这样的奔走就为了读一些片段吧?
文部带有的思想宣传性质,还有官方管控的职位,不适合用纯商业的手段来管理。沈三问允许李睿进行文部分部的扩张,并且提取一成的利润,换取李家在靠近突厥、长安北部地区的运作资源。
虽然李家只能拿到文部一成的收益,但是内容制造无需他们担心,作者的工资无需操心,运输也可以由两地协调,文部的先进印刷技术,纸张的廉价渠道都可以获得共享。
也算是双赢了。
比较麻烦的是初期的扩张和宣传,沈三问没打算出一分钱,那就意味着场地费和宣传费用会全部落在他们自己头上。
借助以往的渠道和文部这些年的名声,虽然可以轻松吸引大量的人流,但是一般人的确也干不来。
依据沈三问对几个城市消费量的估计,李睿大概是要给他免费打一年半的工了。
到了他这个地位,不知不觉成了黑心资本家,真是罪过啊。
一些细节直接就商议完了。
事情办的总是这么出人意料,不过是来听个小伙子走上歧途的故事,居然直接谈成了一桩生意?
二人谈完,之前被撵出去李云行也被叫进来。
李睿提出了他最后的要求,“官场上李家有几个小年轻,希望不要被压制了,五个人名单我捎后给你送来。”
沈三问答应了,“五个人,只要他们做的好,宋璟这边绝对不会故意压评级等级,同等条件下,他们也有平等的机会。”
朝中有人好当官,特别是在洛阳,没人提携,不被压制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