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众杨本满号”、“算学明星陈五妹号”、“格物高手陈大力号”、“医科圣手契苾朵朵号”和“粮食丰收姚远号”,这是观狮山书院安排前往探险的五艘最新飞剪船的船号。
在修长的船身上面,用白色的油漆写着大大的船号,让人在远远的就能看清。
而此时此刻,广州酒家的雅间里头,许昂、程刚、房镇几个看到的就是“算学明星陈五妹号”、“格物高手陈大力号”和“医科圣手契苾朵朵号”三艘大海船。
当初,船队从大唐出发的时候,也是经过了广州,在光塔码头进行了淡水和新鲜食物的补充,许昂还亲自在码头给船队送行。
但是,船队自从离开了大唐,最后的一次消息是从澳洲传来的,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不管是长安城还是广州,很多人都认为船队在太平洋上遭遇到了飓风或者是礁石,已经回不来了。
就连许昂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眼下珠江上面向码头缓缓靠近的海船,却是那么的熟悉。
“观狮山书院前往美洲的探险队伍回来了!他们终于回来了,我以为……”
许昂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可是楚王府的人,而观狮山书院也是楚王府的书院。
探险队伍出海之后没有了动静,可不是所有人都很担心的。
有些人,巴不得楚王府的船队出事了。
所以广州城中,各种风言风语其实也不少。
作为楚王府在广州的代表,许昂自然是成为首当其冲的奚落对象。
眼下,船队回来了,曾经的奚落,自己全部都可以原样还回去。
“许兄,好像没有见到‘妖言惑众杨本满号’和‘粮食丰收姚远号’的动静,他们不会是直接先北上了吧?”
程刚这话,像是一盆冷水一样的泼在了许昂的头上。
是啊,怎么会没有这两艘船的动静?
虽然程刚说有可能是北上了,但是许昂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
要么就整个船队一起北上,要么就大家一起来广州补给。
船队出海,没有特殊理由是不会这样分开来补给的。
因为一旦分散之后,在茫茫大海要再次的重新组队,那就完全是看运气了。
“我看看会不会是落在了后面?”
房镇一边说着,一边起身朝着窗户走去,然后把整个身子都探到了窗外。
可是,哪怕是房镇怎么伸长了脖子,也没有看到任何“妖言惑众杨本满号”和“粮食丰收姚远号”的影子。
众人的心,一下就沉了下去。
虽然有三艘海船顺利的从美洲回来,对于出海探险来说,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结局了。
但是,楚王府还从来没有一下损失过两艘最新式的飞剪船的记录。
如今去了一趟美洲,就至少损失了四成船员,甚至更多。
这种结局,大家都是不想看到的。
“也有可能海船出海行走那么远,有一些损坏,李耿和李义协他们把船只留在蒲罗中修理了。广州城以南,也就蒲罗中的船只维修水平最高了。就地取材进行维修的话,也免得船只慢吞吞的耽误其他船只的行程。”
程刚又给自己找了一条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的场景。
“船只很快就要靠岸了,我们也不用在这裏猜测了,直接去码头迎接他们就行。到时候,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房间内沉默了片刻之后,房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房兄说的也对,去码头上看一看就什么都清楚了。”
许昂的心情很是忐忑,不过再忐忑,也要面对现实。
……
“李郎君,我们终于回到大唐了!”
“格物高手陈大力号”的甲板上面,姚成很是激动的看着光塔码头的景象。
那里停靠了大大小小许多的船只,还能看到码头上有不少帮工正在忙碌着搬运货物。
“这一次出海,有惊无险,总算是可以给楚王殿下交差了。大家再辛苦一下,我们在广州城停靠一天之后,明天继续北上,一鼓作气,直接回到长安城,到时候我请大家去平康坊好好的快活几天。”
李义协自从离开了希望港之后,就率领船队沿着来时的航线往回走。
一路上,除了在各个补给点稍微停靠补给了一下,根本就一天也没有浪费,算是马不停蹄的往回赶了。
哪怕是在蒲罗中,他也只是停靠了一晚上,补充了淡水和新鲜食物之后就继续北方了。
这也是广州乃至长安城那边一直没有收到船队消息的原因。
在大唐境内,是可以通过飞鸽传书来进行通信联络的。
但是大唐与南洋、澳洲之间的联系,还是要依靠海船。
李义协他们乘坐的飞剪船是大唐最先进的船只,虽然他们到底蒲罗中之后,楚王府情报调查局以及其他勋贵家中的人员纷纷的将这个消息报给了长安城。
但是,哪怕是他们的海船当天立马出发,也就是比李义协的船队早了半天而已。
在海船技术的差异加成的影响下,这半天的时间很快就被追回来了。
所以“格物高手陈大力号”等几艏海船,反倒是最先到达广州城。
“李郎君,这一次前往澳洲,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路上,单单记录各种风土人情,各种奇闻轶事,我就写满了十八本笔记本,到时候我准备把这些东西整理整理,专门撰写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和《美洲奇闻录》,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远洋航海的不易,以及美洲的富饶,鼓励更多的海船前往美洲,开发美洲。”
文达明作为《大唐日报》的写手,这一次被安排跟随船队出海,目的就是将第一手的消息带回到《大唐日报》,进一步巩固《大唐日报》在大唐报社全中老大的地位。
“我觉得给大家带来最大冲击的,肯定还是薯仔。虽然我们没有准确的测量过,但是肖肖尼他们种植的薯仔,亩产千斤应该差不多是有的。这还是他们非常简陋的种植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大唐百姓精耕细作的习惯,这些薯仔的亩产突破一千斤,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整个大唐,就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哪怕是一年可以种植两次的水稻,也比不上薯仔的产量高。虽然不一定大家都习惯薯仔的口味,但是这至少是一种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还是一种可以下饭的蔬菜。”
姚成这话,李义协和文达明都深以为然。
楚王殿下大费周章的安排大家出海,不就是为了寻找这几种传说中的高产粮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