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给百姓的未来铺路(1 / 1)

相于那些西域人来说,汉人一直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或许是过早的进入农耕社会的原因,让汉人的恋乡情节十分严重,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一个人流放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都是朝廷惩罚罪犯的主要手段,这在后世经常会出门的人来看,有些理解不了。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走出去的能力,在后世,很多国家很小,却拥有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它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差,相反,像印度,国家大,人口多,却只是贫穷国家。所以,见识过这种发展成例的孙享福,对于大唐现在这种被动发展商业的局面,是持否定态度的。大唐的智者,商贾,西域的那些胡人聪明很多,为什么不能走到西域各国去做生意,更大幅度的赚取利润呢!你不走出去,不知道他们需求什么,不能制造更多他们稀缺的东西,来赚取他们的利益。这还只是在商业方面,化方面的,更重要了,想想这个时期的印度,早已把语种和字传到了交趾林邑国,这会无形加大原王朝统治哪里的难度。反之,如果是汉语和汉字传到了那边,并且盛行的话,会让原王朝很轻易的统治哪里。大唐有两个将化传播出去的途径,一个是大幅度的让别人来学习,一个是自己人大幅度的走出去传播。历史的李世民,是让别人来学习,所以,很多技术这么流传到外国人手,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快速的强大起来了,在孙享福看来,这是不可取的。而自己走出去不一样了,你可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传播自己的化,在防止他们快速成长的前提下,将一些东西根深蒂固的植入他们的思想,像儒家思想,绝对是可以在那些开化程度不高的国度站住脚,并且发扬光大的。不能被动的让人家外国的教派,如佛教,基督教,***教来土传播,要让土的道教,儒教,向别的国家传播,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正明说的在理,来来来,且跟朕与诸位大臣们说说,如何能让外邦仰慕我土化,心向大唐。”李世民的舌头有些大了,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化身话痨,说个没完,此刻,他更想听听孙享福的想法,他知道,大唐如果要打破下一个发展瓶颈,不止内部改革了,因为内部发展的计划,大致框架已经商定,慢慢执行下去好。一个王朝能否持续安稳,繁荣强盛,外部因素也占很重要的例,接下来,孙享福要说的,只怕是处理外部因素的一些构想。“陛下,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开辟了丝绸之路,引进了多种对于我原大地有用的农作物,功在千秋。然而,这样的千秋之功,还有很多,只是没有人想去立而已,我大唐不能坐等别国前来贸易,取走他们自己所需,还需要遣使出访他国,将咱们产出的东西,推销出去,同时,将他们拥,咱们稀缺的好东西,引进过来,长此以往,则我大唐物产越丰,他国将无以望我大唐之项背也。”闻言,李世民精神一震,他想到了花椰菜,还有之后善阳可能种出来的蓝莓等作物,像善阳冶炼作坊里面堆积的大量镔铁矿,是大唐稀缺的好东西。把贸易,升到了国家程度,才能最大化,自己如果派出使臣,去跟那些西域的国王们谈生意,那么,是不是能更多的卖出本国所产,获得本国所需呢?毕竟,一个小小的商贾,最多只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一小部分群体,他所掌握的资源,也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占到很大的例。同时,李世民也想到了高昌国,争对高昌国的一系列计划,今后是不是可以在其它西域小国那边演呢?这应该是行的通的,那些国王的智慧,未必会麴泰父子强。“正明为何突然想到要说这些?”李世民心还在千回百转,房玄龄则是用一种探究的眼神看向孙享福道。“因为,作为当政者,咱们应该为百姓的未来铺路了。”“为百姓的未来铺路?”李世民回过神来,与房玄龄异口同声的问道。“正是,随着田地转换,和新的农耕技术逐步的推进,大唐的所有物产,都会再一个台阶,你们有没有想过,两三年以后,千万亩棉花田产出的棉花,咱们大唐的百姓用不完怎么办?亿亩良田产出的粮食,咱们大唐的百姓吃不完怎么办?······”孙享福才说到一半,李世民和房玄龄,萧瑀等智者的表情呆泄了。确实,这种情况要出现了啊!两三年,可是转眼会过去的。哪怕不算善阳的田地,光是今年关的百万亩棉花,能制造出千万件棉衣,明年,种植面积和产量,起码要翻几倍,那么,制造出来的衣服,岂不是好几千万件?大唐总共才多少人口,后年,大后年······不能往后面继续想下去,因为更恐怖的点在粮食,江南只需要两季的余粮,能轻易的供应近三十万大军,而江南,一年可产三季粮食,实际,大唐现在的粮产,已经有能力长期供养三十万职业军人了。而到了明年,安北大都护府地界的千万亩良田也开始产出,随着稻种的普及,各地的余粮都会呈爆发式增长,这些粮食,大唐的百姓压根吃不完,难道都拿去喂猪?关键是,猪也有可能多到吃不完啊!关,洛阳等地的猪场,现在一年能出栏几十万头猪,望后两三年,突破百万头不成问题,安北大都护府,每年都能往原输入百万头牛羊,而且,数量会曾阶梯式增加,渔场,好吧!那个数字,估计可以达到十几位,再过个几年,大唐的百姓即便每餐都吃一半的肉食,也未必消耗的了这么多产出,因为,产出的增加人口的增加要快,越往后,囤积的越多。这是地广人稀,可分配资源太多,容易出现的现象,一块可以供养十几亿人民的土地,只养一两千万人,只要这些人不是太傻太懒,都不可能穷。这两个特性,在汉民族百姓身,都不存在,所以,一旦在生产能力方面开始快速进步之后,基础的生活物资,根本不是困扰这个国家的因素,东西太多,才会是将来可能遇到的烦恼。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正明还请说说,咱们如何给百姓铺路?”孙享福没多想,便指了指望江楼的顶棚道,“陛下,诸位同僚,你们可知道,当年我修建这望江楼的初衷?”闻言,大多数席间之人用一种你小子还有脸说的眼神看向他,心里的台词恐怕是‘还不是为了赚钱?’然而,经历过武德九年孙享福舌战群臣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却是一脸正色,最后,由长孙无忌开口道,“正明可是为了卖出皇庄和各位股东田地里的产出?”孙享福点了点头笑道,“正是,如果不是这望江楼,当年皇庄和各位股东田地里的产出,不能卖出这样好的价钱,如今,咱们大唐各方面的产出眼看要放大到咱们自己都消耗不完的程度了,是时候考虑布局,在大唐之外,为整个国家,制造更多个产品输出端。”‘产品输出端’这个词,根本不需要孙享福过多解释,大家都懂了。不将工作做在前面,事到临头,会有很多烦恼,只是这简短的一番话,便叫诸位大唐的智者有很多想法,最先有想法的还是孙享福的太丈大人虞世南。“老臣建议,派礼部左侍郎唐俭为使,出使西域各国,为正明说的这个‘产品输出端’铺路,为大唐百姓的未来,铺路。”老人家学词还学的挺快,大家此刻,也都觉得这些词用的恰当。由于十部二把手的品级都得到了提升,原本的鸿胪寺卿唐俭也从四品升到了从三品,三品以,都是大员,坐的靠皇帝自然近,听到虞世南举荐自己,唐俭感动万分,孙享福之前不是说了么,这可是捞取千秋之功的机会。“臣也愿往,请陛下许之······”千秋之功,谁不想沾一点?不光是礼部,各个部门的高级官员,也都想加入进使团里,即便是分润不到多少功劳,但肯定能分润不少利润,他们看那个所谓的‘产品输出端’,像看到了望江楼在大唐有多赚钱一般。“此事,明日朝之后,咱们好好的拿出来议一议,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有周详的计划才行。”李世民的酒意逐渐清醒了之后,觉得孙享福提的这个建议,可能还有另外一个作用,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是化解朝堂因为改革带来的一些矛盾。可不是所有人一瞬间能习惯现在这一套的,甚至,不习惯的人占了多数,不过,好在大唐现在处于快速升期,随着地盘越大,需要的官员越多,跟着李世民混的前景较好,即便是不习惯,他们也得忍着。这种不习惯的别扭情绪需要得到一种释放,将他们引到为大唐建立功勋的轨道来,让他们有奋斗进取的目标,很重要。强国之路,也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想要进步,要找到进步的路,没有路,那自己开辟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唐,可以在汉朝的基础拓宽这条道路,甚至,汉朝做的更进一步,以西域为转折点,往更遥远的地方探索。或许目前的大唐,因为人口基数的原因,还无法彻底的统治欧亚大陆,但是,做不到武力统治,先实行经济统治也是可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