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治理难(1 / 1)

春耕了之后是大战,大战了之后,用战俘,找大唐交换粮食,装备。夏耕之后再大战,打完还是用战俘,找大唐交换粮食,装备。这已经成为了拜占庭的一种常态,他们在这种常态之中,逐渐的收复失地,赚取利益,乐此不彼。而孙享福的常态,就是给百姓们讲学,在田间地头,教大家种地,从春耕结束以后,他讲学的内容,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种地的了,一些能够冲击当地人思想的观点,时常会被他在教学中提及。而且,他的讲学范围,已经不再受限于君士坦丁堡附近,而是一路向北欧方向延伸,让那些文明状态更加落后的地区,感受到汉文化的光辉。先进的文明,对于落后的文明,总是有着不可抵抗的影响,只要是个人,都愿意过吃饱穿暖的舒适日子,将汉文化附加上这种特性,就使得人们无法再抵抗它了。一年多的时间,两千多个文工团员,分成几十组,在拜占庭帝国内的各大城池不断的巡演,收获粉丝无数,许多领悟力较高,对于声音比较敏感的拜占庭百姓,都能用汉语吼上几嗓子来自大唐的歌谣,这就是一种进步。至于医院这样的场所,在它建立起来之后,很快的就成为了当地最神圣的场所之一,早前一些年,拜占庭帝国这边的商贾,只要能拿到善阳制药厂的中成药丸,就妥妥的能赚一大笔。然而,他们将这些中成药丸带回国内,却是当商品一样在出售的,因为,他们没有中医诊断病人的手法,不知道根据病人的症状,具体情况开药。所以,治头疼感冒的药丸,几乎对所有不是拉肚子,或者受了外伤的人出售。解毒的药丸,则是对所有疑似是中毒,或者肚子痛的人使用。很多时候,通常因为用药不当,而将病情搞的更加严重,买药丸吃的人,可能要花很多冤枉钱,但他们也必须得买,因为这些药丸,只要吃对了,确实能治愈病患,不吃药的话,很多人可能就直接被一个小病拖死了。医院的存在,完全颠覆当地人对于吃药治病的认知,原来,人生病的原因,会有那么多种,只要对症吃药,就能在短短几天之内,医治好大多数常见病,连深可见骨的对外伤,以及骨骼断裂这样的重症,医院也能很快治好,这就让他们感觉神奇了。然之后医院,就成了一个传播汉文化的重要场所。因为,百姓们如果想学大唐的医术,就必须先学汉语,汉字,伊凡几乎给每一所医院都配备了数百人规模的工作人员,名为协助,其实,他们就是想从大唐的医官这里,学习一些大唐的医术,而这个时代的中医,可是靠一整套玄乎其玄的汉家哲学理论支撑起来的。其它的还要如商贸,工厂等,同样是在快速,且大规模的影响着拜占庭人,度量单位,重量单位,很快就被他们进行了新的统一,天文历算方面,同样也是,这会让今后,他们融入汉民族文化的阻碍,越来越少。当然,到了贞观十八年的年末的时候,返程的问题,就不得不被孙享福提出来了。在希拉克略看来,本**唐使团的来访,对于他们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大唐的支持,他们不可能在经受大败之后,快速的收复失地,并且,将国内的生产力提升起来,于是,他带领着所有拜占庭帝国的臣工百姓,对孙享福做了挽留。在他们盛意拳拳的情况下,孙享福最终决定多留了半年,于贞观十九年夏季,才起身回到了大唐境内的碎叶城。这里,现在早就已经不是大唐的边镇地区了,往西数千里之地,都是大唐治下的领土,由于李世民长期在这里办公,所以,这座城池,一直没有停止基础设施修建,现在,已经是一座堪比几年前的长安,或者江陵一样大的通都大邑。在城门外迎接的人群中,孙享福一眼就看到了虞秀儿,唱歌果然是能延缓人的衰老,虞秀儿三十几岁的人了,看上去还像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当然,这个时代,也只有孙享福把二十岁以上的女人当小姑娘。孙靖今年已经成年了,个头比孙享福还粗壮些,十六岁的孙丰,亦是像个大人一样,站在了春桃的身后,孙享福不知道大女儿孙婉婷看到自己的眼神,为什么会有些闪躲,但还是伸手捏了捏她的小脸蛋,都说女大十八变,二女孙婉瑜就没怎么变,她的脸颊仍旧有几分神似孙享福,看到她,孙享福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夫君,陛下在城门口处等着,要叙旧的话,等回家了之后再说,今日可不许在行宫中饮宴,家里备好了家宴的。”虞秀儿看孙享福要跟每一个孩子亲近一下的样子,开口提醒道。还别说,孙享福被虞秀儿这么一提醒,才惊觉,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女,一个个打招呼聊几句的话,估计一刻钟都过去了,于是,朝众多小妾和孩子们挥了挥手道,“你们且先回去吧!我稍后就回来。”然之后,孙享福就食言了。李世民怎么可能简单的放他回去,对于拜占庭的情况,对于大食的后续计划,一开始聊起来,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完的。“朕原本以为,打下了更多的地盘,没有了外患之后,日子会过的轻松些,却没想到,越是走到了最后的一步,压力反而越发大了起来,正明可有解朕心中忧患之法?”将正事聊完了之后,李世民才开口问道。孙享福答道,“治理的难度,会随着版图的增大,治下人口数量的增多,而越来越大,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咱们都要处于一种政治体系升级的状态中,尊重各民族的风俗,根据地域不同,制定不同的相关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看来,原先的州道制度,就已经不适用了,随着国家进入稳定期,人口会出现持续的增长,锅就那么大,可是,在这口锅里面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多,不精细化管理,日子长了,就会出问题。咱们应该像种田一样,把国家管理,从浅耕粗种,转换到精耕细种的模式,将行政区域划小一些,管理的更全面一些,将地区开发度,跟人口增长的速度挂钩,储备用地,储备矿物,林木资源,全都厘清楚,在出现了人均拥有的土地,收入,失衡,地方资源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情况的时候,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或许会好一些。”“行政区域划小一些,管理的更细一些。”李世民很精准的捕捉到了孙享福这番话的中心思想,将这句话单拿出来重复了一遍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至于怎么将自己家的东西盘清楚,把消耗和产出,以及后续的储备量的关系弄清楚,使各方面产业得以长久延续,这也是一门大学问,当真正把各方面数据统计出来,让整个国家的供给层,不出现断裂的时候,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就稳了。这都是一些后世的管理科学,在这个时期,能考虑到这方面的人很少,古代社会,往往会因为没有这样的规划,一个朝代,到了中后期,土地兼并会日趋严重,人口繁衍又扩大,导致老百姓没有足够养活自己的耕地,再出现点灾荒,大家没有饭吃的时候,不往死里造反才怪。“正明具体有什么想法么?”天色虽然已经不早了,但感觉自己在跟孙享福的交谈中,仍然有很多收获的李世民继续问道。孙享福几乎没怎么想,就答道,“将各州道,按照一定的地域风俗,人口数量,划分成为行省,由政事堂,细化的管理各行省事务,会比较妥当些。就目前咱们设立的州道而言,大多都可以拆开划分为三到四个省,平均五六州,就可以划为一个省,全国算下来,差不多可以划为近百个省,这样重新一拟定,就可以给下面的人,很多上升的通道。另外,政事堂和十部也要扩大,左右仆射和几个平章事,管理全国这么大的范围,光是各方面数据过一遍,都得十天半个月的,您觉这样管,能有效率吗?”孙享福说到这个,李世民也是连连点头,李承乾已经不止一次的给他抱怨了,国家太大,政务太繁忙了,大唐现在的版图,是贞观元年的好几倍大,人口,更是达到了一亿一千多万,光是把八百多个州的州刺史名单给你念一遍,那都得半个小时以上。吏部的官员,往往用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将五千多个县的县令的政绩考评报告交出来,其它诸如户部,财部,等等等等每个部门,无一不是这样,可以说,治理难的问题,已经在各个方面暴露了出来。如果还采用原来的那套官制,是绝对不可行的了。“正明以为,该当如何改革?”对于整个朝廷制度大改,可不是小事情,李世民很是谨慎的问道。孙享福想了想道,“其实也不难,像政事堂的平章事,咱们完全可以给他弄个三五十个出来,而且,不需要明文限定人数。十部的侍郎,也不要只设左右两个了,根据实际需求,五个人能满足需求,就任命五个,十个人才能满足需求,就任命十个,甚至还可以更多。这样给所有的人更多的上升通道,在大事情上,保持群策群力的作风,就比坚守住一个固化的制度,让所有的人,因为一个位置,争来争去,要好的多。”“五十个平章事?”李世民被孙享福随口说出来的一个数字吓到了,不过,细细一想,觉得好像也蛮有道理的。孙享福之所以这么敢想,是因为他在后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体制的时代,那时,我国的******,至少都有好几个,政治委员的数量,更是多到一般人根本数不过来,各个部门的副部长,一般都有十个八个之多,这还只是管理后世我国的地盘。而统一欧亚大陆之后的大唐,会比后世我国的地盘大几倍,人口在一两百年内达到十亿八亿也很正常,不打开脑洞,大刀阔斧的做改革,当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再想要改,可能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