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他们议事,费时好长,当李隆基率领群臣离开武则天住处时,天已经黑了很久了。然而,李隆基惊奇的发现,群臣还在等着,就没有人回家歇息。“你们没走?”李隆基有些惊讶。“陛下,我们在等着呢。”“就是呀。陛下刚即位,不庆贺,立时投入国事中,一心要击破大食,如此千古美事,我等岂能不尽心尽力?”“陛下,商议得如何了?”群臣立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他们不仅在问,而且还满脸的期待。想想也正常,李隆基刚刚即位,打破每当新君即位就要大肆庆贺的千古惯例,立时投入公干。而且,唐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唐朝的压力不小,李隆基要击破大食,如此美事儿,谁能不想早点知道呢?是以,群臣很有默契的没有回家歇息,而是在等着李隆基,等他陈说国策。“既然你们如此有心,那就上朝吧。在朝上细说。”李隆基把群臣一扫视,个个急切不说,还精神抖擞,瞧他们那样儿,恨不得立时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似的。“好啊好啊。”群臣欢呼。李隆基率领重臣在商议国策,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是纲领性的东西。接下来的铺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策落地”,虽然群臣不一定能全部知晓那些机秘,要是能知道一星半点,也是一件快事。于是乎。李隆基再度到达朝堂。群臣跟进。向李隆基见礼。“免了。”李隆基坐在宝座上,把群臣一扫视,只见他们精神不错,笑道:“经过与祖母、父皇他们商议,大唐的国策已经确定。姚崇,把你的十事再说一遍。”姚崇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国内改革的核心,让群臣知道是应该的。姚崇应一声。把十事再说一次。“姚大人好生了得!”“没错!这十事已经把眼下最为紧要的问题说透了呀。”“我在朝中这么多年,就未见有人说得如此通透,就是国老也不行呀。”姚崇的话刚一落音,群臣就是好一通赞赏,对姚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有很多后人赞不绝口。其中有名的要数欧阳修了,他在重修唐史时,见《旧唐书》并没有记载这十事。为姚崇鸣不平,专门开辟段落记载这十事。还大加赞扬。“嗯。”李隆基听着群臣的赞扬声,大为满意,姚崇这一手就足以让群臣心服,那么姚崇具体铺排时就不会有干扰。“姚崇见事通透,目光深远,你们说他可当得丞相?”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群臣,要好好看看群臣的反应。“当得。”一片响应声响起。姚崇见事比起狄仁杰还要通透,谁敢不服?此人不当丞相,还有谁能当?“姚崇,从今日起,你就是大唐的丞相了。”李隆基正式当着群臣的面宣布。虽然早就确定要让姚崇当丞相,但当着群臣宣布,才是真正的任命,这事也就确定了。“陛下英明。”群臣只觉这一任命非常英明。“陛下,姚大人当丞相,固然不错,臣也赞成。那国老任何职?”有大臣很关心狄仁杰的去留。狄仁杰为官数十载,无论是政绩还是德操,都让群臣心服。他的去留,的确是一件大事,牵动群臣之心。“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难以承担接下来的重任。想必你们都知道,接下来的铺排将是异常沉重,这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来做,国老已辞相。”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道:“国老虽然辞相,他仍可为朝廷出谋划策,可以辅助姚崇。”“陛下深谋远虑,臣等赞成。”群臣知道李隆基说得在理,大为赞成这处置。狄仁杰的才干没得说的,他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的铺排。然而,他的年岁太大了,精力不济了,若是让他来完成革除积弊的话,一个不好就会要他的命。让他辞相,辅助姚崇,倒是一个两全之策。既可以发挥狄仁杰的才干,又不致于让他劳累过度。“武事,多涉机密,就不让你们知晓了。”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王孝杰年事已高,更有旧伤在身,身子骨大不如往昔,难以胜任接来的繁重军务,他已辞去兵部尚书一职。”“啊!”群臣好一阵惊讶。李隆基这也太雷厉风行了,他才刚刚登基,就把文武两相全换人了,这在唐朝历史上就没有过。就是唐太宗,在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也没有如此雷厉风行,也是有一段缓冲时间,群臣还真是惊讶。仔细一想,李隆基连庆贺都省了,换掉两相,也在情理中。“陛下行事雷厉风行,臣等佩服!”对李隆基如此作风,群臣反而欢喜。这才是做大事,干实事的嘛。“敢问陛下,兵部尚书由何人接任?”“是呀。大唐要与大食大战,兵部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在国策的铺排之下呀。”“陛下,应当早定兵部尚书。”群臣忙着上奏。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唐朝兵马的人物,关系太大了。而且,唐朝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早日确定兵部尚书,让他早点把事儿做起来,这对唐朝有利。“张说文武全才,更是追随朕数载征战,立下大功。由他接任兵部尚书。”李隆基缓缓开口道。“陛下英明。”群臣把张说瞧瞧。心悦诚服。对这一任命没有异议。张说文武全才,在朝中的声望很高,都知道他是策论天下第一,目光深远,有大器局。而且,他是风骨凛然,武三思对他威迫利诱,要他诬告李旦父子。张说却是坚持正义。要知道,在当时武氏横行,气焰滔天,张说能如此做,那是何等的难得。这几年,张说追随李隆基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由他来主持兵部之事,再好不过了。“姚崇。你把国策的具体铺排说说。”李隆基冲姚崇道。“遵旨。”姚崇应一声,开始具体铺排。道:“张大人,你负责吏治。邹大人,你负责律法……”一个接一个的指派,头头是道,如同早就深思熟虑了似的。而且,他指派负责的人,对这方面很熟悉,还非常善长,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了得!了得!”李隆基看在眼里,大为满意,这个姚崇不愧一手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确非幸致。今日才被任命为丞相,他就能如此铺排,太厉害了,没有几人比得了。“姚大人对群臣了若指掌,佩服!佩服!”狄仁杰看在眼里,大为叹服。狄仁杰主持国政多年,论起对群臣的熟悉,自我感觉好象还不如姚崇,他不得不服。“姚大人任人唯公唯贤,臣等佩服。”群臣也是赞赏有加。在这些任命的大臣中,有不少人曾经与姚崇不对付,与他作过对,他一点也不记仇,只看才干与品德,这份胸襟,谁能不服气?“姚大人的心胸比大海还要宽广。我等昔日没少得罪姚大人,竟然被姚大人派以重任,惭愧!惭愧!”这些与姚崇有过节的大臣感慨万端,心服口服,彻底服气了。“姚某主政,只看才干与品行,有才干,品行良好者,自当处高位。”姚崇脸一沉,一脸的严肃,道:“私怨之事,姚某要正告诸位,休得再言!休得涉及公务!”“遵命。”群臣一凛,慨然领命。唯有一人不屑,那就是张说,冲姚崇咧了咧嘴角,眼睛朝上翻。张说这一小动,群臣没有发现,李隆基却是看见了,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在心里苦笑。姚崇和张说,都是才华盖世之辈,而且度量奇大无比,可这两货命里犯冲,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总是不对付,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在历史上,这两货有仇,是因为互相参过对方。而如今,彼此之间就没有仇恨,更没有彼此参过对方,可还是看对方不顺眼,除了解释为命里犯冲,李隆基找不到别的解释了。“姚崇说得对!”李隆基把姚崇瞄了瞄,又把张说瞄了瞄,道:“朕不管你们是否有旧怨,朕要告诉你们的是,私怨不得误公务。若有人违反,不管是谁,诛九族!”这是在警告姚崇和张说,你们要私下里斗,你们就斗。但不得有损公务,不然的话,朕就不客气了。历史上,李隆基亲自出面,为这两货排解,都没有用,两货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还是在斗。直到死,依然在争斗。这才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这两货斗归斗,但是呢,翻遍史书也没有这两货因为私怨而有损公务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两货把握得很好,绝不会因私而废公。对于这点,李隆基还是放心的。只要不损坏公务,他们要斗,那就当作这两货的一种“缘分”了。“遵旨。”姚崇和张说欣然领旨,还狠狠瞪了对方一眼。国策的铺排,姚崇安排好了。至于军略方面,这涉及到军事机秘,不能公开,李隆基没有要张说陈述,今天的朝议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有姚崇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积弊在迅速革除,没过多久,就有气象一新之象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