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申还没弄明白李信的怒气从何而来,眼前这位少年已经开始怒目圆睁地滔滔不绝起来。“鸿胪寺里住着多少别国使节,你知道吗?”李信缓缓问道,“西市的卖香料卖马的商人里,又有多少来自大食、来自琉球,甚至来自突厥的家伙?别的不说,本王这几天上街时碰到过的扶桑人就不下五个!”他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大唐是天朝上国,自然是有气度。不会限制这些异邦人打探什么,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大唐的人都是蠢蛋啊!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炼钢,造兵刃?你能保证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对大唐没有异心吗?”本来赵申还觉得被一个少年用这样的语气训斥非常没面子,满肚子火气越来越升腾。但听到这里,他突然明白了李信的意思,不自觉地顿了一下,气势也彻底弱了下去。此时的大唐虽然还没有达到李信印象中那种雄霸天下的程度,但是好歹也是整个亚欧大陆第一梯队的大国。或许有人会说,什么第一梯队,两年前不还被突厥按在地上摩擦,骑兵都逼到长安城下了吗?若非如此,哪里来李世民引以为耻的渭水之盟呢?可是,要知道当年那种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就好像是一只饿瘪了肚子狮子冷不丁被鬣狗抽了一下。这本来也造不成什么大的伤害,但是这一下偏偏好死不死地抽在了狮子的眼睛上,令狮子痛苦万分,不得不讲和。同样的情况若是放到现在,呵呵,哪怕是饿着肚子的狮子,也能把鬣狗打翻在地三五次。更何况,李世民本人都已经对突厥摩拳擦掌,欲报当年之仇了,大唐与突厥之间的强弱对比自然可想而知。事实上,哪怕抛开这个不提,大唐国力稍稍弱一些的时候,比如去年大旱之后,突厥其实也没有能力对大唐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毕竟,战争是国力的较量。大唐不行的时候,突厥往往更加不行——没办法,农耕社会的特性就是这样,吃不饱,饿不死,赢就赢在一手稳定,不像游牧民族,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只要华夏有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时,周边所有的小国都会老老实实臣服。这是体量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远的不说,今年大朝会的时候就有好多好多使节觐见李世民,看得躲在旁边的李信差点睡着。大唐的实力决定了长安的地位。它是一座国际化的大城市。扶桑、琉球、百济等等一票国家,都把这里当成文化经济之都。人们所熟知的鉴真东渡的故事正是源于这样的认知。所以,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长安城的人员流动非常复杂。再加上大唐素来以大国自居,不喜欢“小家子气”,对外国使节的种种行为并不加以限制。他们往往非常轻松就能获得大量关于大唐的资料、研究成果,并能很顺利地将它们都送回本来的国度。国际主义者或许会很喜欢这样的氛围,但李信并不是国际主义者。他喜欢华夏,喜欢大唐,却未必喜欢别的国家。(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