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太后的这个问题,显然牵涉到了这个的本质。怀柔是君主必定要用的手段。可是怀柔未必是有效的,毕竟人心难测,犹如海底,让人摸不透呀。尤其是现在,新政已经触及到了许多人的根本利益情况之下,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倘若,陈凯之的所有怀柔政策都没有用呢?以往的时候,还可以靠着威信,将许多的不满压制住,可今日,读书人率先出来反对,那么此时此刻,倘若读书人们不肯散去,而朝内外也势必有人借此事来大做章,那么对于陈凯之而言,又该怎么办呢?这样下去肯定对是不行的,非出大乱子不可。陈凯之也明白读书人为何会闹,心里虽然心境如明,却只是轻轻闭了闭眼,睁开瞬间,他沉默了片刻,才淡淡说道。“此事的背后,定是有人煽风点火,而煽风点火之人,定不会只用几个读书人来滋事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读书人闹事,固然棘手,不过书生即便谋反,对儿臣而言,也不过如此,所以……儿臣会揪出幕后真凶,将一切乱党,一打尽。”慕太后目掠过了一丝忧虑之色,她显然也是想到了,因此她皱着眉头说道。“可是倘若乱党势大,陛下依靠什么平叛?禁卫可以信得过吗?”陈凯之一字一句的顿道:“勇士营和锦衣卫可以。”慕太后摇头,苦笑连连:“锦衣卫不擅平乱,而勇士营不过千人而已。”“这足够了。”陈凯之踌躇满志的道:“请母后宽心。”慕太后看着信心满满的陈凯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深深的吁了口气,不禁感慨道:“这大陈五百年来,弊病重重,宛如一个将死的老人,行将木,浑身下,无一处骨骼和肌体不是腐朽和糜烂,关乎于这一点,哀家岂有不知,现在江山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定当要小心,万万不可大意,行错了一步,哀家和皇帝,便无葬身之地了。”陈凯之也不禁感慨,对于这一点,陈凯之深为认同,节度使的出现,使得大陈境内,诸多半独立的小王国出现;禁卫和京营,乃至于天下的府兵,也早已是糜烂不堪;豪强们在地方,疯狂的兼并土地,无数的百姓,身无立锥之地,即便是在丰年,也只是混个半饱,一旦是灾年,便是大面积的饥荒,饥荒的同时,便是瘟疫,是各地频繁的大小叛乱。百官们,也早已丧失了开国初期的锐气,承平越久,义气早已消沉,以至于地方,以奢侈和斗富为荣,而贵家公子们,也不再以建功立业为能,而是穿了女人的衣衫,标新立异;读书人已忘了君子六艺,早忘了投笔从戎,只指望着能靠捧着四书五经,求取高官厚禄。这种种怪象,陈凯之是见得多了,甚至有些麻木,却知道,世界不该是如此,一个冉冉升的王朝,也不该有如此的现象,朝廷的精英们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什么呢?这已深入到了骨血里的暮气,必须让它重新换发生机,哪怕是寻找一个新的出路,或是开辟一个新世界,如这商贸一般,将所有人的yuwang重新调动起来,再通过这些,从找出一群新的显贵。慕太后沉吟了片刻,看着陈凯之不禁淡淡提醒道:“皇儿,时候很不早了,该朝了。”“是啊。”陈凯之颔首点头:“是该朝了,母后,儿臣告辞。”陈凯之朝慕太后行了个礼,随即……自万寿宫离开,快速带着宦官和女官以及侍卫们至正德殿。正德殿里,百官们个个脸色各异,只是无论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此刻却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过令他们失望的事,洛阳宫外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陛下竟是姗姗来迟,于是乎,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更多人抬眸,看向陈一寿。陈一寿是硕果仅存的老臣,又是内阁首辅大学士,许多人自然想知道这位陈公的态度。而陈一寿面色镇定,面却是一点表情都没有表露,他显得极有耐心,似乎没有因为陛下的迟到而显出任何焦虑,更没有因为一点的情绪,平静如常。至于站在此的众宗室,则更多的将目光放在了靖王陈义兴身。赵王已远去了济北,而靖王殿下,几乎已成了宗室的主心骨,且不说他负责了诸多宗室事务,便说他负责了勇士营的后勤,管理着大量勇士营的宗室,足以令他成为宗室之的主心骨了。现在勇士营几乎成了热门,莫说是寻常的宗室,便是一些近支的宗室,似乎也希望将自己的子弟送去勇士营,在勇士营里,总在府混吃等死的好,而且似乎陛下对于勇士营极为看重,宗室们读书不成,倘若还只是躺着衣来伸手,依着陛下的性子,十之**,是瞧不他们的,反而是一些宗室之在勇士营立下功勋的人,陛下尤其的信赖,已有不少宗室子弟,在勇士营脱颖而出了,几乎可以想象,他们未来的前途何等的光明。而这一切,都少不得托请靖王殿下照拂。陈义兴此时面也没有什么表情,不过对于陛下姗姗来迟,眉头还是微微皱着,似乎显得有些担忧。待陈凯之一到,几乎所有人都才长松了一口气,接着便是既定的礼仪,众人拜倒,三呼万岁。陈凯之徐徐升座,随即四顾左右,便朝众人淡淡开口说道:“众卿家都平身吧。”随即,陈凯之道:“事情,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吧,朕推行新政,莫非是为了朕的私心?前些日子,各部的部堂都给朕了书,其揭露了诸多国家艰难之事,朕推新政,正是想要革除从前的弊病啊,可现在呢……现在学宫的读书人,不知受了谁的煽动,竟是闹到了宫外,朕今日召诸卿前来,是要议一议,该如何处置才好。”陈凯之话音落下,众人默然。这显然,百官们面临到了一个两难的抉择。倘若支持读书人,不免要得罪皇权。可一旦反对读书人,那么一旦传出去,士林肯定沸腾,为官之人,多多少少,还是在乎自己名声的,毕竟这官是一时的,可名声,却是生生世世的啊。他们很难做出一个坚定的选择来。陈凯之皱眉,似乎看破了他们的心思,在心里笑了一下,随即便挑眉环视着众人,才冷声开口说道:“怎么,都不肯说话了?朕常听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朕广开言路,可为何诸卿,竟无话呢?”“陛下。”站出来的是一个御史,这御史显得年轻,陈凯之依稀记得,好似这家伙还是自己同年的进士,此人到了殿,行了个礼:“臣以为,陛下错了。”陈凯之冷冷的看着这御史。这才想起,此人好似叫诸葛平。诸葛平面对陈凯之的目光,并没胆怯,而是正色的说道:“陛下,眼下查无实据,如何认为读书人受人煽动呢,读书人们愤恨不平,想来一定有所原因,陛下此时若将他们的行为定性,实为不妥,理应先看他们的陈情,再派遣使者至宫外,细细询问他们为何如此,最终,陛下再斟酌定夺,岂不是好?”“何况,学宫的生员,想要煽动,也是不易,他们如此斗胆犯,想来,也是一时激愤,这是臣的浅见。”陈凯之居然没有愤怒,而是颔首点头,淡淡说道:“不错,确实是朕失当了。陈情……朕已大抵知道了,他们认为新政不好,反对新政,一群读书人,没有真正身体力行的接触新政,何以,他们知道新政的好坏呢?既然不知好坏,却在宫外如此,这实是不可理喻。”诸葛平沉默了片刻,一字一句的顿道:“臣也反对新政!”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士农工商,这何止是本朝的习俗,自有礼教以来,历来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并非是士人高贵而商人低贱,而在于,国家重农亦或重商,重商,难免要轻农,而重农,又难免要抑商,凡事,都无法两全,现在陛下要改弦更张,提倡商贸,这便是重商之策,可陛下可曾想过,因为重商,而使大量百姓不思生产,涌入工坊,这固然可以促进商贸,可大量的壮丁逃离了阡陌,便是伤农啊,农……乃国本也,国本动摇,免不得会滋生无数的饿殍,长此以往,便是地动山摇啊,还请陛下三思。”他一番话,倒算是苦口婆心。其他人纷纷意动,显然,不少人都极认可诸葛平的理由。陈凯之却是笑了笑,依旧不露声色,身为天子,难道自己亲自登场,和一个御史辩论吗?他四顾左右:“卿等,也是这样想吗?难道没有人生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