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评审团主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在评选奖项过程中,所有评委都会进行讨论和投票,确保最终达成一致,但主席却必须肩负起协调和控制的重任,特别是在分歧出现的时候,他们必须展现出决断的魄力和霸气。
在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评选历史上,曾经先后多次出现了评审团主席的审美品位决定奖项的案例,仅仅在戛纳电影节过去十年里就有不少——
2009年的“白丝带”、2006年的“风吹麦浪”、2004年的“华氏911”、2003年的“大象”,这些金棕榈作品,或多或少都承受着巨大的争议,但最终都是评审团主席强硬地拍板做出决定的结果,甚至被人们诟病为“独断专行”。
时间会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
反过来,如果主席不够强势,反而被评委们操纵左右,甚至是摇摆不定,以至于全面崩盘,那这对于奖项评选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就是最典型代表。
法国传奇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adjani)担任评审团主席,但她对于电影的审美品位着实不够,同时又不具备足够的强势和专业来压制其他评委,以至于讨论过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吵,完全崩盘。
在讨论会的时候,伊莎贝尔故作大方地要求所有评委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不是戛纳的官方规定,因为某些评委确实英语不好,允许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通过翻译器或者翻译员又或者是其他评委的帮助,完成讨论工作。
伊莎贝尔为了表示自己的大方,也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势,这才自信满满地选择了英语,但这却成为了她与其他评委争辩时作茧自缚的短板——
因为她的英语也不是非常好,思考速度和辩驳能力都远远不足。
更致命的是,评审团之中的几个“刺头”,蒂姆-波顿、米拉-索维诺(mira-sorvino)、迈克-李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评委。
同时,就读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米拉-索维诺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她曾经撰写过关于汉语的论文还得奖了。于是,她就成为了评审团之中另外一位评委巩俐的英语翻译。
另外,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nanni-moretti)是一个难言善道的,深谙演讲和说服之道;而前一年刚刚摘下金棕榈的迈克-李更是气势高涨、目中无人,对于艺术的坚持和领域,在整个欧洲大陆都是顶尖行列,自然没有把伊莎贝尔放在眼中。
更糟糕的是,评审团讨论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一上来,伊莎贝尔就表示“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随后,每一位评委都纷纷表示了反对,为这部电影送上了无数赞誉,甚至认为这是今年最好的作品之一。
伊莎贝尔顿时就下不来台,于是就开始发脾气。
在内部讨论结束之后,迈克-李在公关派对之上,丝毫没有避讳在场的媒体,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这是我所见过最愚蠢的女人!”
那一届戛纳电影节五十周年纪念盛会之上,伊莎贝尔最为喜欢的“莫失莫忘”拿到了评审团大奖,南尼力挺的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在大部分评委并不喜欢的情况下,成功逆袭,与迈克支持的“鳗鱼”并列斩获了金棕榈——
这又是一个双蛋黄。
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对如此结果也十分不满,他们一直在努力避免金棕榈的双蛋黄,结果却偏偏来了这一出。但伊莎贝尔却无法压制住其他评委,最终吉尔斯也只能无奈接受,电影节结束之后,吉尔斯也是满腹牢骚、抱怨不已。
还有,“春光乍泄”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后来,伊莎贝尔也成为了媒体的笑柄。
所以,评审团主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棕榈是评审团主席审美品位的集中体现,他们的名字与每一届金棕榈密不可分地维系在一起。
那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到底会如何选择呢?
……
“确定了!确定了!”
媒体中心传来了一声呼喊,所有人的视线顿时集中在了一起,殷殷期待地落在了出声之人的身上,熙熙攘攘的讨论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一片寂静的环境让来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声音传播出去。
“‘穿裘皮的维纳斯’出局,他们不在名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