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盗一号”的拍摄,在动荡与混乱之中徐徐揭开序幕,第一天的拍摄工作就经历了跌宕起伏式的坎坷,传闻与八卦就轻轻松松装满了一箩筐;但伴随着拍摄工作的推进,事情逐渐进入轨道,工作进展就开始顺遂起来。
甚至还在期待值以上。
蓝礼与菲丽希缇的表演工作渐入佳境,对手戏之间经常能够迸发出不同的火花,偶尔的临场发挥还能够画龙点睛地成为亮点;最重要的是,因为是商业电影,两名演员的气氛也无比轻松,尽可能避免发力过猛而打破整体平衡,这也使得拍摄片场常常回荡着笑声,欢快惬意的工作环境让人心情愉快。
本-门德尔森和文-姜两位演员的幽默更是贯穿拍摄休息的始终,艾伦-图代克这个超级活宝和麦斯-米克尔森这位冷笑话之王的一来一往互动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引爆笑声,当然工作人员之间也隐藏着诸多高手,即使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摩擦与磕绊,不愉快的事情在所难免,但结束拍摄之后总是能够放松下来。
然而,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加里斯的工作模式。
经过开机前期的磨合期之后,加里斯确定了相关细节,完全确立了整部电影的拍摄框架以及执行方式,所有的所有都隐藏在他的脑海里,拍摄过程中,随时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指令与意图都变得更加清晰,从灯光组摄影组等幕后制作团队,到表演组等演员团队,思路都变得明确而直接。
自然而然地,整个剧组上上下下就如同一台精密仪器一般,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杰森-麦克盖特林所担心的事情没有出现——第一场戏反反复复拍摄二十九遍,那只是一次特例而已,行云流水的拍摄工作让剧组成员们全部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
困难与挫折依旧存在,它们不会彻底消失,但这就是电影拍摄工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前进,然后再次遇到问题。生活也是如此。
比如此刻。
“克雷格,我的参照图呢?克雷格,又卡屏了!克雷格!”
整个剧组都正在呼唤克雷格-韩马克(craig-hammack)——视觉特效现场执行总监,菲丽希缇正在吊着威亚,悬挂在半空中,然后拍摄却没有办法开始,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寻找克雷格,对讲机的声音没有能够传递出去,最后只能是直接奔跑过去,希望能够面对面完成沟通,让拍摄能够顺利开始。
“侠盗一号”整部电影的构思基础是来自于约翰-诺尔——他同样也是制作人之一,他是世界最顶级视觉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的资深员工,他与星战系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中期,从原本系列衍生出了针对帝国终极武器“死星”而构思的故事概念,但一直到现在,他的想法才得以实现,投入制作。
作为世界最权威的视觉特效专家之一,约翰-诺尔也抵达了松林制片厂,但他和蓝礼一样,更多还是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剧组的统筹与分配工作则由杰森-麦克盖特林负责。
约翰-诺尔之所以亲自抵达现场,就是为了在片场采取实时特效技术——蓝礼此前在拍摄“星际穿越”的时候曾经体验过,但没有“侠盗一号”如此完整如此全面,整个特效团队在演员表演过程中,搭建出了整个虚拟特效场景。
一方面,虚拟特效场景通过投影仪投射在屏幕上,为演员创造实际的同步环境,更加完美地融入表演状态;另一方面,虚拟特效场景还将同步呈现在监视器屏幕上,为导演提供参照,让导演可以一边拍摄一边评估效果。
当然,这些虚拟特效相对粗糙,不够完整,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制作;但在拍摄过程中,依旧能够提供直观有效的参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蓝屏绿屏拍摄的虚无与空洞。
为了达到如此效果,约翰-诺尔的整个特效团队在片场搭建了一副直径五十英尺的巨型led环绕屏幕,屏幕中央宽二十英尺,用来播放动态影像,确保能够营造出最为真实也最为贴切的虚拟拍摄环境。
“星际穿越”是一年多以前拍摄的,短短一年时间,拍摄技术显然又发生了更新,而约翰-诺尔更是其中的领先人物,不过,先进也往往意味着还需要更多调试,还是不够成熟,在拍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问题。
就好像现在。菲丽希缇已经准备就绪,但显示屏之上却没有任何画面,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于是所有人都在寻找克雷格。
被悬挂半空的菲丽希缇倒是心态放松,还有时间开玩笑,“克雷格,你不会是因为昨天晚上德州扑克输了,所以在故意报复我吧?那应该责怪东尼,不是我的错!”
片场一片欢乐。
再比如前面的一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