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而这宫中,最忌讳谈的便是感情——尤其这侍卫与主子私通,是宫中历来已久的最大的忌讳。

她早已成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他是自己一颗心唯一的归宿。可身份的差距从来不是一个“两情相悦”可以越过的,与侍卫生了情意到底是荒唐事,也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若是宫里宫外别的侍卫都有样学样,花了心思去攀附主子,以下犯上,蛊惑年幼尚不知事的小姐,还如何能有秩序可言?

这些还不是她最担心的,她更怕皓儿不理解,怕父皇母后不同意,怕他们迁怒江俨。甚至连听到身边丫鬟的调侃时,她心底都有些慌。尤其江俨态度含糊,明明都做了那般亲密的事,却也不说求娶的话,也不知他怎么想的……

她想嫁给他,“驸马”这个实在的名分能挡去许多闲言碎语。江俨却从来不提,她怕他心中顾忌两人身份差距,又怕伤了他身为男子的自尊,也没敢主动提这事。

她心中忐忑不安,想与父皇母后坦白说,又怕他们气自己不自重。从小到大,她一直乖巧懂事,从没做过这么荒唐的事。

承昭微微一笑:“哪有什么不好?皇姐这许多年端良著德,偶尔荒唐一回又如何?谁敢说你一句不是?”

如今承昭能给予这般的支持……承熹一时湿了眼眶,眼角泛红,原先紧颦的眉和绷着的嘴角倒是松和了一些,重重点了点头,笑了。

……

这半月来,承熹先是为了絮晚的事难过,后又染了风寒忙着养病,此时闲了下来倒是想起一事——围场遇刺的当晚于千钧一发之际救下她的那个神秘人,还不知他的身份呢。

找来江俨一问,江俨却说那人的身份查不出来,“除去侍卫军,当日入围场的世家子弟八十余人,按围场入口处的名录一一排查一遍,全是年纪轻的公子小姐。可那人穿着锦绣,身份定是不低,却不知为何没有计入名录之中。”

“世家子弟所携的近侍里头,与那人年纪相当的不超二十。只是那日他用绢帕覆面,未能看清他的真容,着实不能确定到底哪一位混了进来。”

那日傍晚承熹也只略略扫了一眼,当时生死关头哪能功夫看那么仔细?只记得他眼角有细纹,未被覆着的上半张脸也显了老态,明显是个中年人。

承熹凭着记忆,把那人的上半张脸瞄了下来,江俨正要拿了图叫人去查,却被她拦下了:“那人用绢帕覆了面,救下我之后便匆匆离了,明显是不想暴露身份的样子。虽不知是何故,可他既出手救了我,定是与刺客一行无关。”

没法报恩有些遗憾,却也知道那人隐瞒身份定是有难言之隐,承熹不欲深究。只把画上的人深深记了两遍,待日后见了恩人,能认出便足够。

……

这日傍晚时分,淑妃派了身边的丫鬟请她明日去灵犀宫说话,那丫鬟传话说淑妃有要紧事与她说。

那丫鬟是淑妃身边的大丫鬟,承熹回宫以来见过好几回了,平日都是笑盈盈的模样,今日脸上却没丁点笑。

承熹问了两句,那丫鬟也说不明白,只说是淑妃娘娘这几日心情不好,每日吃不下睡不香,常常一个人怔怔坐着。有一回丫鬟起夜,本想给淑妃掖被角,掀开床帐才知她一夜没睡,眼眶通红,好像是偷偷抹了眼泪。几个丫鬟不知她在难过什么,再如何劝也是无用功。

承熹一时有些奇,那日淑妃回宫时脸上便有疲惫之色,以为她被那天的刺客吓到了,承熹也没顾得上问。

先前围场一行淑妃是偷偷跑出宫的,使的还是李代桃僵之计,承熹不知她父皇母后气成了什么样,刚从围场回来便去母后那里给淑妃说了好话。

淑妃也没认错,低着头跪在地上,白着脸什么都不说。母后叹了一句“糊涂”,喊她起来,只说罚她禁足两月,旁的什么都没说,轻描淡写把这事揭过去了。

承熹委实看不明白,于情于理这事都是应该罚的,她连淑妃会被降位分的可能都想过了,想了一堆说辞,此时通通没用上,这事便轻描淡写揭过去了?

她心下揣摩:淑妃是偷偷跑出宫去的,连三道宫禁都没拦住她,灵犀宫上下瞒着,母后如何能知道?可母后为何没有吃惊意外呢?那句“糊涂”又像是有许多深意。

淑妃已禁足十天,灵犀宫一直没有别的动静。往日常常被她邀至灵犀宫打叶子牌,或是去御花园赏花行酒,每每给母后请安之时也数她最爱说话。这几日突地闲了下来,承熹倒是有些不习惯了。

次日正巧是五日一请安,出了坤宁宫,几位娘娘见承熹走的方向不是长乐宫,一时好奇问了句。知道她要去见淑妃,也来凑个热闹,便各自乘了肩舆往灵犀宫去了。

“承熹,你快去与你母后求求情吧。”淑妃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天天被拘在灵犀宫里,我一刻都忍不得了,快叫你母后把那禁足两月的罚改成别的吧,罚我去给你母后扫院子都成啊!”

承熹没好气地说:“禁足两月已经是最轻的罚了,您还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