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政策、乡亭制度接踵而来,一时间整个天下闹得沸沸扬扬。
就连朝中的大臣也坐不住了,纷纷向张凌阳上书。
没办法,这些大臣不上书也是不行。
那么多门生故吏,如果只考虑朝廷的得失而不在意他们的话,只怕用不了多久,他们的那些门生故吏便会选择改变门楣了。
其中,尤以高霈、曹睿这两人跑得最为积极。
也是是封疆大吏做的时间太久了吧,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朝廷的局势,每天积极奔波,不断地向张凌阳上书。
而郑永基无疑聪明多了。
郑永基的性格本就圆滑,不愿开罪太多的人。
更何况,现在要开罪的是张凌阳呢?
是故,郑永基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不痛不痒的上了一本奏折,而后便一直‘抱病在家’装聋作哑。
相比郑永基,吏部尚书陈一鸣更是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对乡亭制度的四十充耳不闻。
再说,陈一鸣本人又没有女儿在后宫为妃,门生故吏也不是很多,能积极的起来才算怪呢。
而户部尚书朱开山,虽然身为外戚,也是朝堂上的一大山头,可却如同郑永基一般,对这件事情冷冷淡淡的,并不热衷。
此时位于风暴中心的张凌阳在做什么呢?
此刻的张凌阳正身处火器局,和那些工匠一同研制燧发枪呢。
大周虽然还没有开始工业化的进程,可由全国召集来的能工巧匠及那些招聘的欧洲工匠一同研制几杆试验性质的燧发枪,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周早已能锻造出了火绳枪,燧发枪虽然技术难度比火绳枪略微高了那么一点,但也就只是那么一点而已,并非天堑之别。
嘭、嘭、嘭……
看着眼前的一名将士一脸射击了十多枪,但枪枪都没有打中百步开外的靶心,张凌阳下意识的皱了下眉头。
不过转而一想,现在的燧发枪只是试验性质的,并未大规模锻造,张凌阳也就释然了。
如果大规模锻造之后,都是这样的准头,只怕任谁都无法满意。
“再略微改进一下!”张凌阳对身旁的工匠吩咐道,“一定要找出原因,朕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一个月之后还是现在的样子,那你们就等着掉脑袋吧!”
这句话,不止是对大周的能工巧匠,也是对欧洲的那些工匠说的。
都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现在张凌阳就是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尽快研制出合格的燧发枪。到时候,大周的将士们也能尽快试装。
当然,如果一个月后真的研制不出合格的燧发枪,张凌阳也不介意砍掉几颗脑袋的。
不管是大周的工匠还是来自欧洲的工匠。
张凌阳是一视同仁的。
按照张凌阳的说法,在大周,就要守大周的规矩。
更何况,即便张凌阳砍了几个欧洲工匠的脑袋,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毕竟,在大周臣民眼中,欧洲就是蛮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