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偷跑评论(1 / 2)

电影巨匠 七七家d猫猫 1594 字 2个月前

由于供不应求的排队队伍,影评人们的评论迟迟无法出现,已经举行点映了的“水果硬糖”依旧矇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纽约地区之外的人们都迫切地想要知道:这部电影到底如何?即使看不到,至少可以从影评人的评论之中窥见到一些蛛丝马迹,但现在就连影评人的评论都看不到,对比网络上已经观影结束的评论,更是让人心痒难耐。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周五中午十一点时被打破,首个专业影评人评论正式放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首个专业评论并不是来自“纽约时报”,显然在汹涌的观影热潮之中“纽约时报”也没有获得特权,第一个评论由“纽约客”的资深影评人劳伦斯·托普曼奉上。

“在大自然之中,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是十分奇妙的环节,每个生物都可以成为猎人,每个生物也都可能成为猎物。在猎人和猎物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同情弱者,但却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法规,无法打破,就好像我们不可能让狮子放弃捕猎羚羊一般。但同样的生物链放入人类社会之中呢?

道德情感上,我们总是会站在猎物的角度去审视批判猎人的血腥残忍;但在法律法规上,我们却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审核判断猎人与猎物的对错。归根结底,我们试图公正,却始终在维护自己群体的利益,就好像自然界中一样,狮子维护狮子的利益,羚羊维护羚羊的利益,猎人和猎物的区分并不重要。所以,白人在歧视黑人,异性恋在歧视同性恋,男人在歧视女人。我们都是猎人,我们也都是猎物,但决定我们属性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水果硬糖’以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探讨了这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在整个故事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角色,但核心人物只有两个,三十三岁的杰夫,十四岁的海莉。这讲述的是一个恋童癖的故事。

杰夫是猎人,海莉是猎物,这是故事的基调,但伴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却猛然发现,天真无知的十四岁少女才是猎人,而成熟老道的三十三岁恋童癖变成了猎物,故事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为了不影响观看电影的乐趣,在这篇评论中我将放弃对剧情的进一步阐述,只是可以告诉每一位观众,猎人和猎物的角色在此后依旧不断变换着,以至于我们开始感到迷茫:到底谁才是猎人,到底谁才是猎物,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恶根源?

这,恰恰也是电影留下的反思。

之于海莉来说,杰夫这样的恋童癖就是罪恶,她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受害少女,发起了反击,用双手来抗击自己的命运;之于杰夫来说,海莉试图扮演法官进行私下审判,他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被判了死刑,海莉才是罪恶的化身,他为了求生必须发起反抗;但更深层次的是,为什么海莉没有选择诉诸法律?为什么杰夫会形成恋童癖的恶习?之于海莉和杰夫来说,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走到了现在,他们曾经也都是猎物,而今变成了猎人,而隐藏在过去的那些猎人,代表的就是曾经的罪恶。

甚至于,电影里出现的其他三个角色,也都分别代表着猎人和猎物,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链。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犯罪三部曲之中,兰斯洛特探讨了一个十分深刻而现实的话题,到底是什么铸就了罪恶?在‘水果硬糖’之中,兰斯洛特又探讨了另外一个十分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放弃了正规的法律正义手段,选择了罪恶?

这是两个十分相似的话题,但却导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水果硬糖’揭示了一个残酷而血腥的答案:如果法律正义手段无法达到惩戒的目的,那该怎么办?

为什么无数罪犯走出了监狱之后,还会选择再犯、三犯?甚至许多罪犯被判终身监禁之后,却依旧没有办法摆脱犯罪的习惯?犯罪三部曲里,兰斯洛特阐述了他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是来自社会的冷漠和环境的影响;但‘水果硬糖’里,兰斯洛特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人之初性本恶呢?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打破猎人与猎物之间的恶性循环,就好像打破大自然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样,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杀戮是狮子的本能,那善与恶之间,到底什么才是人类的本能呢?如果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杀戮和犯罪又应该如何制止?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核心思想,更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此恢弘庞大的主题,兰斯洛特在人性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电影里的细节十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