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整个框架之外,兰斯认为还可以增加许多细节来完成剧本,比如说开篇之后,布鲁斯在巴西那段独居生活,上一世,扎克加入了一个当地巴西女孩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一群小混混,加快了布鲁斯变身成为绿巨人的时间。与其使用这样毫无意义的废情节,不如增加布鲁斯和贝蒂的闪回记忆,这将会成为布鲁斯学习控制情绪的动力,同时也可以让观众相信这段羁绊、这段爱情是具有说服力的。
另外,在拍摄方面,兰斯也认为需要改变态度。“绿巨人浩克”也好,“无敌浩克”也罢,为了突出绿巨人的悲剧色彩,整个光线都偏暗,就连电影里人物的服装也都是暗色调,这种心理压抑感对于文艺电影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商业爆米花来说,却让观众难以进入撞他。即使是“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里,小丑那妖冶的荧光绿头发、紫色西装也都成为了一抹亮色。
比起光线本身来说,导演的态度需要从本质上做出调整。绿巨人的确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之中是带着希望的,甚至布鲁斯自己也始终带着一种调侃的自黑态度,就好像针对半杯水的态度一般,到底是“只有半杯水了”,还是“还有半杯水”,这种态度的差距将决定电影的基调。
如果“无敌浩克”这个剧本可以按照兰斯的构想拍摄完成,那么这部作品甚至可以超越“黑暗骑士”,成为一部真正地将哲学思考与超级英雄结合起来的巅峰之作,创造一个难以超越的里程碑。但,这只是如果而已,纸上谈兵着实是再容易不过了。
“无敌浩克”到底将会成为一部怎么样的作品,这依旧是一个未知谜题。
撰写“无敌浩克”剧本的过程无疑是十分艰难的,难度超过了兰斯目前任何一部作品,但兰斯却渐渐发现自己乐在其中,甚至不断地将各式各样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对已经完成的部分推翻重写,再进行删减、填补,个中乐趣着实难以描述。
兰斯开始在脑海里构思,如果由他来拍摄,镜头将会如何运转、光线将会如何构图、表演将会如何呈现——这让兰斯不由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绿巨人这个角色将由谁来扮演呢?
在兰斯撰写的剧本中,绿巨人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角色,不是像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那样站出来摆摆样子就可以了,这个角色将会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布鲁斯·班纳的部分,他的心态转变将会成为整部电影的主线;一个则是绿巨人浩克的部分,变身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以及布鲁斯逐渐掌握控制之后的变化,这将会成为赢得观众共鸣的关键。
但……绿巨人浩克要如何表演?
也许,这也是绿巨人作品一直失败的原因——其他超级英雄始终还维持着人类的形体,表演起来自然没有问题;但绿巨人却必须通过电脑技术来完成,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一方面电脑特效是否逼真,能否说服观众;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面部表情的细节变化,表演难度之高无法想象。
动作捕捉技术,兰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项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电影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真正使得虚拟角色也可以演绎诠释出人类的细腻情感变化,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无疑是动作捕捉技术的顶尖演员,2010年,他在“猩球崛起”这部作品里,全程以动作捕捉技术完成了猩猩之王凯撒的演出,被誉为“值得一次奥斯卡提名”,将电脑特效与演员表演之间的壁垒完全打破。
这种技术是在“魔戒”系列之后进入主流视线的,咕噜这个角色就是安迪·瑟金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完成的,但真正引发了革命性的进展,还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票房狂潮,让人们对电脑视觉特效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使得该技术在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全面普及开来。
动作捕捉技术背后的推动者绝对不能忽略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名字,这位执导出了“回到未来”、“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的导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一蹶不振,一直到2012年之后凭借着“航班”、“云中行走”两部作品才重新回到大众视线。事实上,在这十年之间,罗伯特就一直潜心研究动作捕捉技术,先后拍摄出了“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圣诞颂歌”三部作品,全部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不过,这三部作品都差强人意,让人看不出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必要,一度让该技术陷入了争议之中——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种技术没有存在的必要,要么使用真人演员,要么使用电脑特效制作,这就足够了。
但如果没有动作捕捉技术,“猩球崛起”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后来的高度,同样,“无敌浩克”这部作品也达不到兰斯的要求。动作捕捉技术无疑是兰斯的首选,而且是必要选择。
现在问题就在于,2006年的当下,该技术的发展似乎还没有达到四年后的高度。“无敌浩克”这部作品的未来前景,越发扑朔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