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终归是表演,很多演员难以更进一步的地方就在于此,他们很难真正抓住真与假的那点不同,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真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生活有阅历的人总是能够比没有生活阅历的人更容易进入角色的原因,他经历过,他知道那样的状态是什么样子。
战争是看不到了,但死亡和鲜血还是能够看得到的,本来可以带斯嘉丽去看更加残忍的,现在这样够用也就不去选择极端的,况且这样的过程说实在的她都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短期内,她会对牛排非常抗拒,肯定是吃不下去了,偶尔想起来就会感觉到鼻子里闻到的都是那股混合血腥味道,还透着一点点让人恶心的味道,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不好,脑海中会浮现出那牛死时的画面,会自动脑补出一些非常血腥残忍的画面,这要比他看电视仿真场景时候真实多了,再回来拍摄,对这场战争过后的画面,有了非常独特的尊重,而不再是过往那种单纯这就是一个拍摄场景的状态。
……
电影拍摄,电视剧拍摄,很多人喜欢当演员,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经历不同的人生,去用另一个人的身份活一次,尤其是拍摄电视剧,这种感觉最为强烈,在你饰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就是他,你需要不想起自己,完全代入到角色的人生之中,去用另一个身份,再去过一段精彩不同的人生。
演员的幸福,名利之外,也就在于此。
拍摄很累,有时候一遍遍反覆的时候不是享受而是折磨,但当你拍摄一部片子饰演一个角色接近尾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舍不得从这个角色中挣脱出来,想要继续下去,想要去感受这个人物更多的人生。
《梦断残桥》的拍摄,主体就是人物,人物刻画必须达到超过百分的标准,才有可能将整个战争这个大题材给表述出来。
最开始拿到剧本的时候,哈维想着的是这个故事可以操作,剑走偏锋或许会有奇效,说不准就走出一条别人不敢走也没得跟风的路,属于那种捞一把就走的剧本类型,主打的就是杨以辰被大反转的形象。
到杨以辰这裏,给这部片子丰富了内容和卖点,不要小看某些啪啪的镜头,拍得好那叫艺术,现在有多少人期待着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用最速度的方式成名,还不需要担心洗白的问题,因为你本身就是白的,我们呈现出来的是艺术,不是一些人眼中的所谓东西,是你自己思想太污了。
最后到马丁出任导演,他给整部影片提升了一个规格,当他得知是杨以辰提议将这部片子背景放在战争年代时,眼中投过了赞许目光,到他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时,哈维和杨以辰都已经处于一种要爆发的状态,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一部片子,是有可能在这样一个浮夸的时代,满足大多数人要求成为一部经典的,有杨以辰有斯嘉丽有啪啪戏,卖点不缺票房也不会缺,哈维要的那种剑走偏锋的效果,死虐男主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实现,在骂声中走进电影,在骂声中第二次走进电影院,在骂声中第三次走进电影院……
可能吗?
完全有可能会实现,哈维抓住了人心,抓住了人对新鲜的一种欲望,总是看着高大上的光辉正面形象男主角,换个风格,或许会有奇效。
三个诸葛亮凑在了一起,拿出了一个让人为之疯狂的拍摄计划,马丁要展现他的战争论,杨以辰等演员要完美呈现对角色的掌控,才有可能附加上马丁需要他们展现的东西,而哈维则需要一边做着未来宣传的安排,一边跟兄弟电影协同为这部电影的拍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别看这部电影动用的人员要远远少过《银河先锋》,精益求精的劲头和细节处的所耗费的资源,却是半点也不少。
斯嘉丽经过了屠宰场一日游之后,调整了一下,终于达到了马丁的要求,接下来她的戏份就表现的非常好,直到她和德克的对手戏出现。
基本上,这部戏斯嘉丽和杨以辰在一起的时候,对话表情动作,演绎出无比纠结的状态,从开始杨以辰的制作,斯嘉丽的犹豫和背叛,到杨以辰面对现实的无奈颓废,斯嘉丽已经冷眼面对一切,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不再是愈演愈烈,反而是渐渐冷漠,杨以辰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热忱,但他面对的是斯嘉丽越来越冷漠的态度,似乎情感都收在了两个人的心底,又似乎根本就已经是渐渐淡去。
而斯嘉丽和德克在一起的时候,画面则要反火爆很多,多数时候是在‘战斗’,少数时候是在吵架,还有一些特定场景下,作为一个依附者的悲催,但不管怎样,斯嘉丽在德克的身上得到了一切她想要的,不仅仅是她,就连她的家人,也都躲过了战争的摧残和洗礼,还在很多人都饱受战乱之苦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甚至一度还成为了名流,进出的都是高档场所,满足了她们整个一家的物质需求,母亲有了新男朋友,姐弟也都拥有了自己的爱人,而这一切,都是斯嘉丽成为了德克的妻子之后,他们轻而易举得到的,因为无论你横看竖看,她的家人找到的另一半都是底层社会的人,但都有一个好的皮囊和处于劣势的好脾气。
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战争年代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换来了自己可以出入乘坐小汽车吃着西餐听着歌剧穿着豪华的服饰,无论战争蔓延到了哪里,德克都有本事带他们到和平的地方去生活,且一直保持着富足有地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