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的北京城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温煦的光线照在来来往往的行人身上,即使只穿着单衣都不用担心受凉。各大院校的学子们完成了半日的功课,基本都在午休时间选择了出城踏青,即便是那些以严格着称的先生对此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去破坏大家的好兴致。
九岁的赵云良拿着一个刚刚做好的风筝,偷偷摸摸地躲过学院先生的视线,一直摸到了大门口,这才挺起了略有些羸弱的身子,一脸兴致的往外走。适才未散学时他便与几个年纪稍大的同族子弟约好,午间要到“游园”放风筝。只是他还未走出几步,便被人叫住了。
“良弟,你拿着风筝,莫非下午又想逃学?”说话之人浑厚的声音中透着股说不出的亲热,但亲热之中又带着点上辈才有的训斥:“小心让叔父知道了,又该罚你抄书。”
赵云良看着眼前这个身形伟岸的男子,视线不由自主地就垂了下去,酡红色的小脸这个时候也没了先前的愉悦,完全变成了害怕之色,嘴唇皮嗫嚅了好一会儿,最终抖出了两个字:“兆哥。”
因为赵家太祖遗留下的祖训的关系,宗室子弟在外,相互之间以长幼论兄弟姐妹,却不分宗室地位。长久下来,老赵家的这些个子弟比之前朝的确是少了许多的跋扈,却是多了一些兄弟姐妹间的亲情。
这时边上路过的一些宗室子弟大多也见着了说话的两人,因此不分男女纷纷过来行礼,人人口称“兆哥”,也有少数称大兄的。
赵云兆乃是当今官家的兄长、当年的太子赵宏博的遗孤。官家怜其幼年丧父,便许了赵云兆皇子之位,更位列诸皇子之首,一切安排与众皇子无异,便是当朝太子见着两人也得喊一声大兄。
而这赵云兆也的确是人中龙凤一般的人物,难得的文武双全,甚得官家喜欢。其圣眷之重,便是比之赵云安这位京城里赫赫有名的皇子王爷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时不时还能随官家前去机要阁,旁听官家与阁老们商讨国家大事。
赵云兆也和颜悦色地勉励了各人的学业几句,又说了一些尊师重道的话,最后却是又让诸位兄弟姐妹有暇时到他府中相聚,只是说话时眼角却一直盯着身边站着的赵云良,眼中的探究之色却是耐人寻味的很。
赵云良虽然年幼,但却人小鬼大的很,即便是学院里那些学富五车的先生有时候也不免对他头疼。此时赵云良见着赵云兆在那一副大人气派的教训各人,心裏不免就有些不舒服,只觉得赵云兆说不出的惹人厌。只是他深知眼前这人最是喜欢去官家面前告状,若是把不满摆在脸上,只怕难免又要倒霉。
别的赵云良都不怕,就怕被官家罚去抄书。想到那书山书海,赵云良就止不住的头疼。
这一处太学内的偏门却是直通皇宫内苑的一座偏殿,专供宗族子弟午间小憩,门前更是有十多位大内侍衞守衞,周围又有数组人马巡逻,安全方面绝无问题。这时众人见着赵云兆与赵云良似乎有话要说,便又纷纷散开,三三两两就往偏殿走去。
赵云兆看着这个官家最小的儿子,赵云良的害怕模样让他眼中不由地就闪过一丝笑意,拿手揉了揉这位幺弟的头发,这才朗声道:“算了,今儿个难得如此好天气,你便去玩吧。先生那儿我便去与你分说几句,道是你去你二哥那了。”
赵云兆嘴裏的二哥唤作赵云博,与赵云兆乃是同胞兄弟,都是赵宏博遗孤。而这赵云博虽然不如赵云兆这般优秀,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只是赵云博生性喜静,整日里不是在游园里闲坐静读,便是在太学中的藏书阁内潜心读书,更是时常与太学中的先生们一起讨论学问。
只是这赵云博又与赵玉昭不同,玉昭喜工科,整日里头就喜欢捣鼓些瓶瓶罐罐,他却是专喜文科,经史子集更是烂熟于胸。
赵云良听赵云兆如此说,不由地就欢呼出声,顿时撒泼似的窜了出去。赵云兆见了,眼中却满是笑意。只是随着赵云良身影消失不见,这赵云兆脸上的笑意也随之消失。
进得藏书阁,赵云兆便看见一个人影跌坐于地,身边放着一张矮几,矮几上只置着一盏清茶,此时却是已经冷了。
“二弟。”赵云兆从边上搬过一张矮凳坐了,但他原本就高的很,又坐了凳子,因此比之跌坐在地的赵云博还是高出了许多,因此说话时便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