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1 / 2)

整个加工和测试工程师以及技术员已经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每个周末都困在生产线和会议室。有时只有周日半天的休息。

孙宁的命令是要在两个月拿下机械手的所有细节,包括结构原理,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预防性维护方案,备件采购系统建立,所有产线自动化升级的设计,规划,水电气的调整。

虽然大家都比较纳闷为什么供应商的工作要自己做,但是楚离心里却十分的清楚,一切都和成本,质量有关。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模式,已经很难支撑高精尖的产品输出了。jerry发过来的图纸,现在的流水线非常难做。有些结构的复杂,如果直接用手工操作,坏品会大大增加,而且污染也是个隐忧,这样质量就会下降.自己看来,新产品的结构之复杂,和瑞士手表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装配加工车间的无尘室需要升级到100级别(每立方米小于0.5微米的微尘不超过100个)并且会有实时的监控,测试车间也要在六月前升级到1000级别。但是自己是总有一些保留意见。

自动化流水线的升级是跨时代的,新的流程将会打通组装,测试,出货,形成全自动符合jit,lean,5s理念的新型产线,上料都是全自动,只有极个别工位自动化成本高,而且没有质量风险的会继续沿用人力,并赋予他们产线监督的额外职责.这将是未来新的生产方式.和现在最明显的区别是极度不依赖人力.一条打通了组装和测试的流水线,虽然会有接近五十道工序,操作工只需要十人以下.和原来的三十人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产线的布置是直线型,并围绕机械手臂的多功能进行配合.这样一个机械手可以担负数个工位,一条流水线需要十台机械手.

一起深度培训过机械手相关知识的,除了楚离和向杨华外,还有冯昭和车强.机械手的购买成本虽然不高,但是维护成本很高,公司不希望过分依赖供应商,所以自行维护是充分利用资源的合理选项,掌握核心维护能力,也是这么多张嘴能继续有饭吃的唯一保证。

四月初,工程师团队基本拿下了自动化升级的主要技术攻关,梁括召开了一个会议.孙宁的团队和冯昭的团队,以及阿东,赵胜,陈超,邓新民,令人意外的还有妙经理.

面对所有的会议,楚离总是做足了准备.如果一个人总是假设所有的提问如果都冲着自己来,那没有什么是应付不了的。既然邀请了外部团队,那梁括必然是要把重要的概括都总结出来,而且分享给生产部,项目部。首先梁括展望了一下将来的形势,产量要求,以及应对产量增加的部署,这其中就提到高层对产线升级的一些探讨。接着冯昭介绍了组装车间目前发现且已经攻克的大部分问题,以及接下来的一些挑战,最后是对新型机械手的充分利用,给目前产量的一些提升。接着孙宁破格让楚离分享他和自己一起准备的资料。视角和冯昭有所同,有所不同。巧妙的避开了重叠的内容,把重点在机械手的后期维护,备件采购建议,人机结合最大化榨取自动设备的价值,以及一个自动线升级的正反分析,加之与人力做对比,客观的分析了同样产量下,孰优孰劣。最后总结了测试团队对产线升级的肯定,但是建议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对比。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几乎直接给出了最终的方案。

阿东首先发问:“你建议两条人力线维持现有的配置,另外两条线打通组装进行全盘升级,周期维持一年?”

“首先通过三个月的摸索,我们对机械代替人工的趋势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在一年之内产量并没有攀升到需要四条自动化产线的程度,而且我们可以把握好时间,对自动化产线进行深入的了解,也许还有更多可供改善的方面,当下如果马上100%的依赖自动化设备,可能为时尚早。最主要的,保留现在稳定的半自动线,有利于降低风险。在新旧产品迭代之间有另外一个选择。”

“可半自动化线对人工操作依赖那么大,你怎么规避质量风险?”

“我研究过最新的图纸,虽然新产品的设计直接用现有的产线无法适配,但是只要对夹具进行有限的升级。再对员工进行培训,我们依然可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