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科幻飞行器(1 / 1)

都市至强狂兵 金兴利 1029 字 2022-12-10

北极之地的冰川下,那占地面积极广的地下实验室中,那个皮肤苍老的老板穿着白大褂,巡视着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后面,一系列的专家做着巡视汇报。其中一个七老八十,胸口挂着空气压力学教授职称牌的科学家汇报道“老板,经过风洞数十万次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证明老板的构想可以实现。”另一个胸口挂着动力学教授职称的老者汇报道“根据风洞实验数据,想要达到老板的要求,飞行器的速度,需要一百倍音速,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发动机能有这么大的推力。不过喜人的是,我们各部门联合,以老板的意志为动力,已经计算出推力、发动机构造设想,但眼下有一大难题急待解决。”一个胸口挂着机械研究学教授职称的科学家接着汇报道“迄今为止,以地球的科学技术,还没有生产出能承受这么推力的发动机器材,特别是飞行器的机翼,找遍世界各国最高科技的金属成品,都不足以承受百倍音速的速度。”走着的老板脚步一停,脸色不满道“按照你们的意思,这跨时代的飞行器项目不可能完成,已经投入的千亿研发资金打水漂了是不是?”众位科学家脸色大惊,急忙惊慌道“不不不,老板,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说需要找到这种器材很难,只有一个地方有。”“什么地方?”老板黑着的脸恢复了一些,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的众位科学家这才松了口气。“米国五十一区,98年米国在太平洋上得到的外星飞行器。”一直没有说话的科学家脸色凝重的吐露这个各国情报部门都知道,但却不敢公布的秘密。98年的某天,米国海军的林肯号航母战斗群正在太平洋上以航行自由的借口准备从华夏南海穿越,但还没有华夏南海,林肯号航母战斗群突然反航,对外宣布的公告是给航母补给船出现机械故障,必须返回米国本土返修。这件事本来没有情报部门太过关注,但后面米国发生的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才让某个米国一直以来的战略敌国的情报部门发现这次反航不简单。98年,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已经发射了不少间谍卫星,从某国的间谍外星拍摄到的相片可以证实,就在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反航的前一天晚上,一束超过五十倍音速的光束从太空直接冲向太平洋。光束坠落之地,距离林肯号航母战斗群所在的位置不到一百海里。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在光束坠落之地停留了整整一天才宣布返航。林肯号航母战斗群返回米国基地不久,米国最先进的战机F22就宣布首飞成功,首飞的数据,超过设计时制定的参数指标。时至今日,即便是F35已经服役,但F22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五代机。还有令世界各国都惧怕的幽灵轰炸机,这款极具科幻的轰炸机,经世界各国的军事设备学专家公认,再过五十年,这款轰炸机依然是世界最先进的轰炸机,没有其他轰炸机可以与之抗衡。后,经过各国情报部门抽丝剥茧,最中得知真相,这两款飞行设备能成功服役,是得到地球上还无法研制的金属器材。再次追查,才肯定,林肯号航母战斗群返航之前,在太平洋上得到一件外星人的失事航空器。说话的教授继续道“我在米国情报部门任职时,总统签署了SSSSS级总统令,停止使用外星飞行器的材料。这就是为何F22战斗力才生产了一百八十七架的原因。”老板大喜道“你的意思是说,五十一区里还剩有外星飞行器的残骸?”“不错,虽然所剩不多,但足够我们制造两架飞行器的机翼,只要取得这些残骸,我们就差引擎一项难题了。”“天助我也,外星飞行器的残骸是我的,你们继续汇报。”老板欣喜的大步向前走。“老板这是回光返照了?”“你找死啊,让老板听见你不死都难。”后面的科学家急忙跟上,年老的老板此刻走路了姿势与精神,与四五十岁差不多。模型成品区,一架飞行器的模型锁在展区内。数据显示:此飞行器模型长56.8米,连上机翼宽达18.4米,高达5.6米。此模型为老板亲自立项的飞行器全尺寸模型,从设计上看,这飞行器比米国的幽灵轰炸机还科幻。两片机翼与机头相连,向一把镰刀扣到机尾。此飞行器没有驾驶舱,显然是无人飞行器。“老板,我可以保证,此设计,风阻数远低于米国的幽灵轰炸机,您看这里的弹舱,可以装载十枚空空、空地导弹,最大承载重量为三十吨,起飞到加速至百倍音速,只需二十分钟。但现在我们就缺一台可推动五十吨,二十分钟进入百倍音速的引擎。”“材料我来负责,设计与制造是你们的事,我已经投入了上千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如果项目失败了,我也只能拿你们和项目陪葬。”老板留下一句狠话后,围着飞行器绕行,即便只是件模型,老板一样爱不释手。就在这时,老板的心腹,也就是那个华夏人匆匆而来。见心腹的步伐速度,老板就知道他有要事汇报,立即让科学家们退下。“老板,刚得到的情报,秦浩、陆金权已经按照您设计的好路线进入郎伊尔城,两人已经查访了我们事先为他们准备的小楼,情报传来之前,两人刚回到酒店。”“妙哉,这两个小家伙终于还是来了。嗯,你退下吧。”老板阴森一笑,似乎已有主意。老板观赏了飞行器良久,又视察了实验室其他部门,耽搁了数个小时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郎伊尔城,黑压压的夜空还要持续十个小时左右,秦浩早就睡不住了。一个人披着大衣出了酒店,不知不觉来到俄罗斯人开的小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