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文章总结(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看4月份光明日报上文学性较强的文章的一些感想,也算是总结。

有篇散文,写叶子,作者说很喜欢叶子,然后全篇好像是在说叶子,但其实是在说回忆。这种作品让人生气的原因在于,叶子之类的,只是萝卜白菜,只是一篇文章成品的由头。可是好像记得语文老师说作文要这样写。

有一篇作者写去南极旅游的,主题是旅游中的一些比较非凡的人的故事,还有点关于企鹅的,其中一段说企鹅完全不怕人,接着说生物的平等和无贵贱,其实你想说,可能只是企鹅在那里没有天敌而已,就像火地岛的生物一样。结尾的一句话虽然出来的方式你不是很喜欢,但那句话还是挺喜欢的:生命的本源。

有一篇关于盐的,叙述是在进藏的路段进行的。看的过程中一直在等着他发表最重要的观点,可是直到结尾都没有你想要的观点,如果要说作者说出的观点的话,就是制盐妇女的辛劳。可你觉得这不是观点。可能你不该在不恰当的地方期待不会出现的东西。不过至少你对这篇文章是有期待的。你始终觉得一篇文章就要有发表观点,如果不是从自然或者生命中生长出来的观点,那文章就没有价值,即便写作水平再好。

有一篇是写龙井茶的,这是在光明日报上看到的文学性的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没有大道理,没有故意彰显知识,没有故意对风景描写,就是在说事。可你觉得,如果你要写散文的话,这应该是你的方向,是你喜欢的方向。

在看上篇文章之前,还看了一篇学术研究加评论性文章,就是就是研究加夸赞。你是紧紧捂着嘴逼自己看完的,你觉得想吐,这种想吐不是对文章的恶评,而是真实的生理反应,你是真的想吐,像是要干呕,但其实没有。你的身体本能地抵抗这些文字。现在看着这篇文章的开头写东西的时候都有极度不适的反应,郁,躁,视线极力避开那些文字。你想不明白为什么身体会有这种本能,这是一种捉摸不透的客观事实。然后你极度怀疑自己,想不明白,这是不是受自身浅薄知识的限制,才导致的这一个结果,而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仍将罪责归于作者。在你没有找到答案之前,你感觉你很大可能是井中之蛙,但是在没找到答案之前,你坚信那类文章是该受到谴责的,你是抱着困在井中的幻想坚信这种想法的。再有,你发现文学研究写的都是这些东西,文化程度越高这种调调就越高,所以后来看文章之前会凭直觉判断一下,一旦有身体不适,就滑到结尾看作者署名,一般情况下都是某某某高校教授、专家、研究员,然后放弃这篇文章。关于写散文没有多大感悟,关于作者的一条定律倒是总结出来了,一般署名本报记者的,挺干,倒也还可以,可读可不读;只有作者署名,没有头衔的,可读性最大;是某个单位的某个有点分量署名的,书香气非常少,文韵也很少;署名教授、专家、研究员的,一定要立马跳过,看研究性文章对身体有害,至少实践经验表明,对你的身体是有害的。

有一篇是关于阅读的,不喜欢。文章以《月亮与六便士》开头结尾,结尾处用了书中的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可能你讨厌这篇文章不是没有理由的。你喜欢书中的一两句话:你是蠢货吗?我跟你说我必须画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