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多平凡人好人好事的报道,今天就有几条。一位男子救助被骚扰的女性被咬伤了耳朵,一位快递小哥救助被追赶的女孩被砍伤,印象中还有一条,但是想不起来了。他们都冲上了热搜,快递小哥还被快递公司奖励了5万元,虽然受了伤,但算是名利双收了。
不仅“舍己救人”,“奉献”的事件也被报道得挺频繁。最近就有李兰娟院士获得浙江的一个科技奖时,将奖金300万元全都捐出去了。但奇的是,这个新闻评论区排名第一的竟是,希望以后获得这个奖项而没有把钱捐出去的人不要被骂。
最近各地汛情严重,也出现了很多救灾的英勇事迹。前几天,有两个村民跳入洪水中将一名受灾人员救上岸,但是却被爆料村书记抢了功劳。对此,书记回应称,是媒体把他的功劳报道过度了。而网友却认为不是报道过度,而是抢功。这里还想提的是其中的一个舆论观点,有人质疑书记为什么没有下去救人,而只是站在岸上。这里还是不讨论,再看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获悉某犯罪嫌疑人的活动地点,某地警员上门确认,在交涉的过程中,另一名犯罪嫌疑人突然持刀袭警,双方混战后,犯罪嫌疑人逃出屋外,两名警员不幸牺牲。犯罪嫌疑人最终在逃亡的过程中被制服。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竟然有人质问在这件事中幸存的人,为什么别的警员战死了,他却还活着。多么残忍的质问!
有一个词叫做“信息茧房”,指人们获取到的信息越来越集中在某一个狭小的区域。现在的新闻报道的趋向也越来越集中在某一类事件,社会中所宣扬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集中在某一种行为。比如隔几天就有一条或者几条新闻冲上热搜,“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与奉献”,人们相继称赞他们的美德,社会看起来也越来越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前进。好事为人所知之后,赢得了一片好名声,好报往往接踵而来,这可以说是“好人有好报的时代”。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当做好事与名利挂钩之后,容易让做好事的行为变成了谋取前程的工具。凡有功利之处,便有人趋之若鹜,好事泛滥,难免会流于形式。当形式主义泛滥,虚假美德横行,人们便会对“好人好事”产生怀疑。而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行为产生的当下,本就与功名无关,一旦被滥用之后,人们不再轻易相信这些美德,岂不悲哀?
还有一个问题是,一旦人们看到足够多的高尚行为,习惯了这种高尚行为,便对所有在公众出现的人都加以苛求,一旦有任何不符合便任意加以苛责。这种强加的要求让被要求的人不自觉中戴上了虚假的面具,而虚假的面具也成了人们不轻易相信看到的言行。这是一种恶循环。
但如果让我说说应当如何,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将看到的事说出来而已。
喜欢独自言语请大家收藏:()独自言语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