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鲁迅全集》全卷18卷,前面16卷是鲁迅生平创作的故事、杂文、散文、评论,编撰的古籍,一些序跋,以及日记、书信,后面的17、18卷是全集的索引,不必一一翻阅,所以到目前为止,鲁迅全集已经翻阅完。从记录的阅读时间来看,在买书之前已经开始看了第一卷的一部分内容,书到达的时间是4月24日,翻阅完16册的时间是8月14,总共费时3个半月,中间花时间看完《庄子》后面的部分内容、看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5月15日到7月15日几乎花费全部精力背诵完《庄子》内外篇。这么说来,其实《鲁迅全集》花费的时间应该也不到两个月,比预计的时间要少得多。
这两天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总想不出来应该写些啥。之前跟jy说还差2本,鲁迅全集就看完,她就问看了鲁迅的书之后学到了什么,你说没有,她还问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你一一回答没有。说起来确实没有,可书确实翻完了,可又想写个读后感。但是想想,除去最后两卷,鲁迅的书也还有16本,字数有那么多,包含的思想有那么多,而一篇读后感你就打算写个1千到2千字,再怎么浓缩也不能把鲁迅的思想压到这种程度。思来想去,两天就过去了。可似乎读后感应该怎么写你其实也不知道。
在预想中,这篇读后感的内容大概包括3个部分,开头有一小段是说《鲁迅全集》的一些基本情况,有点像这篇的开头。中间是鲁迅的思想部分,这是主要部分,可问题就是这部分不知道该怎么写。结尾说几句其他的,还没有想好写写什么。可这是读后感,应该写的是读了之后的感受、收获,可是自身的收获总觉得不太对,因为自身的思想太浅薄与狭隘,而鲁迅的文章关乎国家,关乎人民,关乎社会大局,就好像面对着金山,却只看到一旁的一颗无用的小石头,太过于浅陋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就是人被捆绑住的原因,庞大的工程也是从细小之处着手构建,没有日积月累就想要一个完美的结果,这不仅不可能,而且被束缚住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按理说这也算是一种练习,应该模仿他们的写作模式,按照同样的框架,填充对应的内容,但总觉得这是一种八股文的形式,不可取。但是,如何在避免八股式的同时,又能够悟到一篇文章能达到完整的至关重要的点,这可以比喻成文章的“枢纽”,如何才能抓住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枢纽”呢?还是说要先懂得其中的规律,然后再抛弃它,像唐映枫说的,“要知套路而不套路”?可是,灵魂一旦刻上了痕迹,就很难抹平,即使技术再高超,也总归无法“完璧”。所以,其实你有些无法抉择。不过,结果应该还是会选择刻上痕迹吧,道理有点像那种,“只有入世才能出世”,“只有深入红尘才能看透红尘”,只有学会万般技巧,才能忘记技巧。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不懂。或许也可以一边想一边写点,凑着凑着估计就有一两千字,但又有一番否认这一做法的道理。关于写文章,想明白了再动笔,记下选择要说的话,这叫冷静;突然而来,匆匆记下,不由自己选择,这叫灵感;一边想一边写,这叫胡说。虽然鲁迅总在文章中说写文章是一边逼自己想一边写,但他一定是想明白了再写,所以他的文章才会那么冷静。你现在也想学这种冷静的力量,然而结果是一个字都写不成。
看了第18卷关于鲁迅的生平的几个时刻,觉得也有些不可思议:
26岁奉命暂时回国结婚,然而有名无实;
29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