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吃完了自己好不容易做成的晚饭(两个菜,白饭是电锅烧的),秦墨收拾了碗筷,这时天色敛去了最后一丝明亮,夜幕完全降临。
秦墨锁了前院的大门,打着手电房前屋后地转了一圈将各处都检查了一遍。
秦家的房子是典型的农家小院,凹字型白墙黛瓦(虽然年头久了白墙变成了黄褐色)的老式平房,中间是坐北朝南的三间正屋,大门开在正中间,进门是堂屋,作客厅餐厅用,左右两边墙各开一扇门,左边是秦老爷子的房间,右边是秦墨的房间。东厢是一间大屋,中间有隔断,外间算是秦老爷子的诊疗室兼制药室,里间则是药房,而西厢是一间厨房一间仓房,外加一间后来才搭出来的浴室,厕所在屋后。前院为了方便晾晒粮食药材铺了水泥地,靠近厨房的地方还打了一口井,水质清澈甘洌,虽然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但秦老爷子依旧喜欢用自家的井水泡茶。而后院则是秦家的菜地兼草药院子了。
前后院都没发现什么异常,秦墨进浴室囫囵冲了个凉,进屋关门落锁。
他没有直接回自己房间,而是进了原来秦老爷子的房间,进屋时拽了下在门边的拉绳,昏黄又温柔的光线在不太大的房间里亮起。房间里一如往常的干净整洁,秦老爷子留下的每一样东西,秦墨都小心翼翼地整理保存着。
秦墨走到靠窗的书架前,用料实在的书架在灯光下泛着陈年老木器特有的桐油光泽,书架上摆的满满当当,大多是中医药类的书籍,不少都纸页泛黄有了年头,其中还不乏竖向排版的线装书,虽然这些书都有经常被翻看的痕迹,但每一本都边角齐整的被保护的很好,有些还包上了书皮。
手指在这些书的书脊上一一划过,停在了秦老爷子还在时最后给他讲解的那本书——《伤寒杂病论》上。他将书抽了出来,拿着坐到了书架一旁的书桌边,轻轻翻开,就像爷爷还在时那样。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被称为“众方之祖”,是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中医学巨著。秦老爷子给秦墨上的中医课正好讲到这本书,前阵子因为秦墨要中考,所以暂停了几个月,只是没想到这一暂停,秦墨永远也没办法听秦老爷子把这本书给他讲完了。
秦墨逐字逐句地看着书中所述,没有人给他讲解,这书对于此时文化程度仅仅初级中学本科毕业,虽然语文成绩非常不错但对文言文仍然一知半解的秦墨来说,读起来过于艰涩难懂了,幸亏每一页的空白处都有秦老爷子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标注的注解和体悟,秦墨读起来虽然有些困难,但不至于完全无法通读理解。
看着看着,秦墨发觉书中所记载的某些脉象与爷爷曾经遇到过的病症有些相似,那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和药方爷爷似乎是记在了他的医案里面。想着,他便扭头看向床边的矮柜,爷爷的老习惯,将一直使用着的药箱摆在最顺手能拿到的地方,附近村子里要是有人得急病可以拎起药箱就走。每天晚上,药箱都在这矮柜上,爷爷的医案是一直放在这药箱里的。
从矮柜上拿过药箱,这药箱和秦家的医术一样,也是秦家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年代久远的木制药箱边角磨损的厉害,上面的雕花也被岁月模糊了。秦墨打开药箱,里边的东西整整齐齐:脉枕,针包,药瓶子,自制的膏药,绷带,纸笔,甚至还有秦老爷子后来添置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压舌板,电筒等等,秦老爷子的医案就和纸笔一起,压在脉枕下面。
秦墨拿起那个蓝白花土布脉枕,还没来得及伸手去拿下面那本医案,注意力就被这干干净净但已经洗的褪了颜色的脉枕吸引了,爷爷亲手缝制,用了多年的脉枕,不知何时开了线,露出了其中的棉絮。
秦墨捏了捏脉枕,用手指捅了捅脉枕开线处,想顺手将露出来的棉絮塞回去,这一捏,就捏出了问题,手中的触感不仅仅是棉絮的柔软,似乎这柔软之中还包裹着某种坚硬,秦墨将脉枕又上上下下仔细捏了捏,捏出了约莫有半个掌心大的片状硬物,这脉枕中藏着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