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初入建康(1 / 2)

伐p 言无咎 2647 字 2022-12-13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大晋永和八年元月二十八清晨。石青乘船进入建康。

前一天下午,石青的坐船随殷浩的迎玺使船队抵达石头城畔,考虑到晚间不便举行欢迎仪式,船队没有进城,偃旗息鼓泊驻在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西水关外,第二天早上才正式亮相,由四五十艘船只组成的迎玺使船队顺着秦淮河浩浩荡荡驶入建康。

虽然天还很早,秦淮河两岸乃至朱雀航浮桥上,熙熙攘攘喧闹连天,却早就挤满了迎接的队伍和围观的士民。当然,不管是欢迎的还是围观的,关注的对象都不是石青,而是传国玉玺。对于江东朝廷来说,传国玉玺的回归蕴含的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这不仅是天命所归的昭示,还是中原沦陷、晋愍帝噙玉归降、屈身为胡人奴仆以来司马氏屡遭羞辱时代的终结。

大晋朝廷和皇室筹备了隆重的迎玺仪式,理政王司马昱率文武百官出皇城,亲自到朱雀航渡口迎接船队归来;褚太后和小天子也将走出皇宫,率司马氏宗亲在太庙、太社举行大祭,祈求天地祖宗佑护大晋江山社稷从此走向中兴。

黄沙铺道,张灯结彩,建康皇城、外郭焕然一新,比正旦日那天还热闹。停止营生的士人民众站在秦淮河畔,踮脚翘首,望着旌旗招展的船队议论纷纷。

“殷刺史真了不得,一共才几年,不光收复了中原,还吓得北方人乖乖献上玉玺”

“那是!你也不看看殷大人是何人,他可是天上文曲星君转世呢,特特下凡来辅佐皇上和朝廷的”

“听说荆州桓温很不安分,殷刺史迎回玉玺就该带兵去捉拿桓温了吧”

“这事还用得着殷刺史亲自出马?听说桓温以白绫自枷,正乘船回建康请罪呢,他倒识趣,在不请罪,等殷刺史带兵西进的时候,哼哼——有他好看。”

“哎——你们看,那位年青将军长得好生威猛,他是谁啊?船上打得是石字旗号,殷刺史麾下没有姓石的年青将军啊”

“呵呵,老兄你可真好笑,硬是把粗野鲁莽之辈看做威猛之士。告诉你啊,这人铁定是从北边过来的,殷刺史麾下尽是文武双全的白脸俊彦,哪会有这等不识风雅之辈”

“这位老兄眼光犀利,所言不差。前段时间兄弟随第一批粮船走了趟阳翟,呵呵,凑巧见过这人一次,听说这人姓石名青,乃是中原数一数二的私军头子。没起家以前,当过石赵太子手下的高力士。这可不就是粗野鲁莽之辈么。”

建康皇城之西,秦淮河道两岸,彩旗与手臂同挥,俚语共锣鼓齐响。各般景象精彩纷呈。而在乌衣巷琅琊王氏府邸王洽书斋,上演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剧目。

鹤嘴里喷出丝丝馨香,凫凫烟雾缭绕来去,给书斋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书斋里有四人,这四人在建康并非顶尖人士,然而背后却代表着建康最主要的势力。

其中一个是司马昱的中军司马高崧,一个是琅琊王氏子弟王洽,一个是殷浩的心腹幕僚王彬之,一个是江东名士刘惔。刘惔官居义阳郡太守,因和连襟桓温有些龌蹉,便很少前往任上,大多时间在建康士林中流连,此人口才好,善清谈,且是殷浩密友,几年时间就在建康士林闯出好大名声,隐隐成了殷浩赴扬州之后的建康士林领袖。

王洽端坐上首主位,理政王司马昱的中军司马高崧坐在下首左侧,江东名士刘惔坐在下首右侧第一席,殷浩幕僚王彬之坐在刘惔下首。

“会稽王说了,朝廷颜面不能失是一个,最重要的是中原不能乱,否则只能便宜麻秋和燕国慕容氏。殷刺史所提直接拘拿的手段太过刚烈,后果难测,暂时不宜施行。”

高崧开口打破了平静,说出司马昱的意思之后,他商酌地问王洽。“敬和,会稽王让我问问你的主意,你以为呢?”

“会稽王金玉良言,实乃老成谋国之道啊——”

王洽微微颌首,赞罢司马昱话音一转,忧虑道:“殷渊源手段确实过于刚烈了,按他这般作为,稍不注意中原就是失而复得的局面;石青来到建康,可谓虎落平阳,任他再是凶猛也得老老实实趴着,此时只需找个借口将他留在建康就是,何须强硬捕拿拘禁?何须联合燕军夹击邺城?殷渊源急功近利了。”

听到这里,王彬之脸色一变。他奉殷浩之命,先一步抵达建康向朝廷密告,请司马昱尽快捕拿石青,如果得手,扬州军和燕军南下北上两相夹击,假石青之令逼迫邺城就范,以便彻底收回中原。

王彬之乘兴而来,以为朝廷必定会鼎立支持此计,谁知结果竟是连连受挫。理政王先是对此不置可否,今天却将沉寂已久的琅琊王氏推出来检讨殷浩的策略,这其中的意味让王彬之隐隐产生寒意:殷浩这段时间表现的太抢眼,风头一时无两,甚至盖过了理政王和琅琊王氏,他若是聪明,此时应该功成身退,可是没有,他就像被名利心迷住了心窍一般,妄图把出兵底定中原的功劳也抢到手,这种作为置建康世家豪门于何地?他想干什么?想让殷氏取代琅琊王氏吗?

确实是急功近利!!!

王彬之彻底明白了王洽话中的含义。

“敬和兄此言极是。石青来到建康可谓拱手送出中原,对这种忠义之举,朝廷当缴传天下予以表彰,并高官厚爵将石青延拔擢为中枢之臣以为朝廷分忧。”察觉到司马昱、王氏对殷浩态度微妙的转变,刘惔果断地与老友拉开距离,向朝廷中枢靠近。

刘惔的建议得到了王洽的附和。“善!大善!石青举地归降,可谓有功之臣,朝廷拔擢重用留其在建康效力,实乃光明正大之举。真长兄果然是才智之士,”

刘谈矜持一笑,继续道:“据闻石青此来建康只有五十骑随行护卫,其人在江东毫无根基,五十骑未必能护持得周全,为彰显朝廷爱惜忠良计,朝廷应派遣精锐卫士贴身保护石青,以免被受宵小之徒所趁,伤了于国有功之臣。”

“原该如此,只是。”高崧有些疑虑地说道:“直接派遣精锐士卒卫护,不知石青会做何想,而且可能会在民间士林引起非议,流言风语有损朝廷颜面。”

刘惔胸有成竹道:“有一事不知茂琰兄是否知道,永和五年,褚国丈任征北大将军,当时有心收青兖新义军为朝廷所用,因此答应了石青所请,以私人名义在江东召集了一批士子北上肥子,帮助石青治理地方,荀羡、庚惜、何松等几位大家都在其中。没想到的是,这批士子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青兖不仅没有得到石青的尊重,反而受尽欺凌羞辱,被石青当众杖打了一顿。事情过去虽已两年,却还有不少士子对此耿耿于怀,听闻石青要来建康,便思谋着找他麻烦。据刘某所知,有人找了一个叫做‘武潘安’的游侠代为出头,准备藉口比试武艺之名报复羞辱石青。呵呵,大人请想,这种事一出,朝廷怎能置身事外?只得遣人保护石青了。”

“哦?竟有这等事!”王洽、高崧喜笑颜开。

高崧道:“高某亦曾听闻江东士子在肥子受辱一事,只是时间长了便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