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为杀妻嫌疑最大,心理咨询师却被警察抓了起来,最后以杀人罪被判入狱!
这有点像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翁安迪的遭遇。不过对于真正的凶手——心理咨询师的弟弟来说,从那时开始背负上了沉重的良心债,既想穷尽一切方法让哥哥洗脱罪名,又不愿意暴露自己,内心时时处于痛苦的矛盾煎熬中!
故事发展到最后,心理咨询师因受尽磨难,产生了仇恨心态,趁保外就医的机会杀死了妻子曾经的情人——一个医生以及他的老婆小孩,同时也杀掉了自己的弟弟!
随着情节的深入,一种强烈的不安渐渐涌上了我的心头。那些设计的情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哪里见过!心理咨询师的杀人手段隐蔽多样,杀妻子情人时伪装成就诊病人,误导警方,杀弟弟时手段残忍,毫不留情!
如果真是张贵生所写,这意味着什么?不正与他自己所经历的相似吗?只不过,现实中他是弟弟,而不是心理咨询师!但如果这样的故事太贴近于真实,往往会引起他人,特别是警察的怀疑,所以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预感到了这一点,他的情节设置并没有与张宝山的案子完全吻合,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我开始意识到,高原留下这本书有着非同寻常的用意,或许是他想告诉我些什么!而他的死,是否和这件事有关?
正躺在沙发上胡思乱想,忽然间脑袋里灵光一现,就想起了张德生。这有些像正拿着一块拼图不知往什么地方放,突然看到一个形状相近的图案!同样是心理咨询师,本人“恐龙”的外号也在杀人案中被用到过,张德生与案件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难道他就是张宝山?但高原不是说张宝山刚被放出来吗?
伤势还没完全好,我便带着满腹疑问,去了一趟张德生的心理咨询所。
张德生看到我打着绷带,很是吃惊,问我出了什么事。我笑笑说,出了交通事故。他也没追问究竟,就开门见山地问我有什么事。我也没有客套,细说了一遍张宝山的案子,然后盯着他的表情,一五一十把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
“我无法解释这些事情,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我最后问道。
张德生听完,呆了半晌,终于说出了埋藏了多年的秘密。
说来也巧,张德生当年随家里迁移到外地,考上了当地一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张宝山就是张德生的大学师兄,因为俩人又同姓张,所以平常都以兄弟相称。二十年前,张德生曾去过张宝山家里探望师兄,竟意外地认出了阔别多年的王秀珍。张德生说自己其实并没有把以前的爱慕之情当回事,那毕竟是自己年少不懂事时产生的懵懂好感,因此俩人并没感到别扭。在张宝山家里的那几天,张德生倒是察觉到了他弟弟张贵生的异常:对嫂子表现出强烈的妒恨!
“他们家中的感情很复杂,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张德生说,“所有人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怨恨。我那时正在研究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课题,准备完成一篇论文,见到这样难以遇到的案例,就找借口在他们家住了一段时间。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可以感觉到张宝山对弟弟的疼爱和放纵!作为一名学心理学的,他显然也能感觉到弟弟的异常,但他对我说,弟弟是父亲拾回来的孤儿,从小很命苦,父亲很疼爱他,临终前了交待自己一定要待他好!但张贵生与嫂子王秀珍之间的对立,也使得张宝山对弟弟的爱,引起了王秀珍的妒恨!我发现,她对张宝山有了报复式的移情别恋,与自己单位的一名医生好上了,俩人来往密切。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张宝山也是知道的!”
我听得很是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