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2 / 2)

只不过德国对喀麦隆的开发进度过于缓慢,就比如交通问题,无法有效连接东非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所以德国想要开发喀麦隆和东非以及锡格马林根的合作必不可少,能够极大加速这一进程,相对于两国,德国在非洲的主体人口太少。

再者三国对非洲的定位完全不同,东非是把非洲土地作为国土看待,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不遑多让,毕竟利奥波德没了西班牙王位继承,能在非洲获得一片基业也算不错,而德国对喀麦隆的定位就是殖民地,开发大于掠夺,只不过现在掠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收益不及投入。

黑森省和省会基桑市(基桑加尼)虽然处在刚果盆地,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东部山地和南部高原区域实际上非常宜居,如果不宜居的话,前世基桑加尼也不可能短暂成为过刚果金的首都,成为人口接近七十万的大城市。

1891年12月13日,东非正式和德国签署了《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在经济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

东非和锡格马林根那是霸王硬上弓,每一寸土地都是打下来的,当然,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比较特殊,所以当时请了东非国防军作为代打。

所以德国开发喀麦隆的难度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德国之前,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都在喀麦隆进行过扩张,而德国能后来居上,占领该区域也说明喀麦隆的价值并不算特别重要。

最后也就是恩斯特最为看重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德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爆发阶段,这是恩斯特最垂涎的部分。

接下来两国政府就双方的经济合作展开了激烈讨论,无外乎东非放开市场以换取德国对东非的技术,资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

而德国显然很难接受这些条件,就比如引入华人移民,在德国看来完全不如直接到内陆抓捕黑人土着,再对喀麦隆进行开发,毕竟即便是华人移民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而且德国对喀麦隆的殖民活动,本身就是通过对当地黑人势力的扶持实现的,这一点和东非以及锡格马林根大为不同。

而作为德国“新路线”的推动者,卡普利维认为破局关键就是东非,而搞定了东非也就搞定了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

东非重点要获取的是化工领域上的技术支持,因为当前德国在化学领域独步天下,在德国土地没有大规模变化的情况下,德国农业飞速发展,甚至产量和沙俄相当,化学工业功不可没,而这是东非最欠缺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东非在喀麦隆周边的实力也不是德国能相比的,东非的北方铁路直达西部城市班吉距离喀麦隆沿海只有一千多公里距离。

当然,对于德国而言,尤其是威廉二世和卡普利维新一届政府而言,喀麦隆的地位非常突出。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打通三国之间的联络通道,对于德国开发喀麦隆有着巨大的好处,毕竟德国的出海口主要在大西洋,而喀麦隆在南大西洋海域,是德国能最快达到东非的区域,唯一可惜的一点在于东非的经济主体在中东部地区。

而作为代价,东非主要放开部分德国工业品进入东非,以及向德国出口部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尤其是有色金属以及稀有金属。

而且喀麦隆往东就是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以及东非,这就使得喀麦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而之所以是有限度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分歧也不小,首先是东非在政治领域比较保守,其次是东非和德国在部分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尤其是农产品领域,要知道容克贵族是德国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反对东非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无限制进入德国市场,就和他们反对沙俄同德国的合作一样。

不过两国合作还是取得了巨大成绩,毕竟东非的可选项比较多,在粮食领域东非确实和容克贵族群体冲突,但是东非同样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国,橡胶,棉花,咖啡,茶叶等等(亚)热带经济作物是德国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