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官司胜诉后,“沧兰姐姐讲堂”准备在央视播放,构筑属于沧兰产品的大平台。
侯沧海反覆思考沧兰体白金这个名字,最终决定放弃之。他认为这个名字没有能够很好发挥“平台”作用,与“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原则相背。
为了新的产品名,在张小兰的建议下,沧海集团搞了内部重奖征名,最后由一个新进员工提出了的“沧兰万金”名字拨得头筹。这个名字沿用了“沧兰”的前缀,后面两个字借用了古代医学着作《千金方》的名字,稍有变形。新名字沧兰万金既有古意,又有现代感,是一个很有格调的名字。
新名字与沧兰姐姐讲堂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全新平台,以后沧海集团的新推出产品都可以使用这个平台来推广。每推广一次,便让沧兰大平台增值一次。
与桦总沟通以后,沧兰体白金被正式更名为沧兰万金。
随后,沧兰姐姐讲堂在央视播出,沧兰万金在一夜之间被国人所熟悉,成为“消除亚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产品群中最有冲击力的产品。销售量猛然间增加,对整个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都产生了巨大压力。
随着沧兰万金产品爆发的同时,侯沧海和他的高管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覆研究,激烈争辩,重新打造理顺了沧海集团的组织架构。
对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就是过去的行为。这是来自于心理学的一句话,放在企业行为中同样适用,因为所有企业行为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企业行为从本质上也是人的行为,特别是创建人的行为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和塑造一个企业。
沧海集团由侯沧海创造,其在很多地方都对侯沧海行为和思想的映射。
沧海集团初建时仿佛是对电科院一食堂的放大版,组织架构模糊不清,每个人的职责在不停变化,工作秩序混乱,极为缺少人才,制度不齐和缺漏,这与一食堂开创时几乎一样,是对一食堂的翻版。
沧海集团在混乱中慢慢成长,逐渐规范。2006年5月,集团组织架构第一次定型。
首先,五个最重要的高管重新进行了分工:
侯沧海是沧海集团董事长,总裁,兼任沧兰万金董事长和总经理;
沧海集团在此期间收购了望城房地产公司,从此将房地产纳入沧海集团,成立了一家独立子公司,由副总裁陈杰全权负责,同时还主管“天上的街灯”项目;主要助手是江莉和杨定和;(江莉和杨定和原本就是望城房地产的班底,如今仍然用在房地产项目,不至于脱节。使用杨定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将地产项目打入黑河镇做好准备工作。)
副总裁张小兰则负责以前原本由杨永衞负责的电子商城,并且负责被沧海集团收购的沧海面条厂,原来江州面条厂的业务合并于此;主要助手是小团姐(协助管理面条厂);(张小兰是团队中唯一有国外留学背景,专业上也与电子商城最为接近。)
副总裁杨兵仍然是沧海集团大内总管,主管集团财务和人事;主要助手杨莉莉以及新挖来的宁礼群,杨莉莉角色定位于人事总监,宁礼群的角色定位财务总监,宁礼群的副手是矿务局曾经的副总会计师王金;
在所有高管中,杨兵开拓性不够,在决策能力上也有缺陷,但是他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是侯沧海大学同寝室同学,值得信任,所以侯沧海将这两个重要职责交给杨兵。
副总裁梁毅然管理独立于沧兰体白金的综合中心,由于新成立了沧兰研究所,综合研究中心则更名为监察及综合信息中心;主要助手程琳;
沧海集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内部监察体系,但是,侯沧海预料到随着企业扩张,监察体系迟早要完善,满脸大胡子的梁毅然是监察体系天然的掌门人。综合信息中心合并为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和法律研究中心。
副总裁王清辉从大学辞职出来,负责沧兰研究所。
侯沧海本人是出身于行政机关,担任过多年的办公室主任,自然而然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班长定调”这一套民主集中制的机制移植到了沧海集团,并且参照公司法设置了独董、监事等职务,形成整套的高层管理制度。在侯沧海思路中,最核心的管理体制是五人形成的“班子”集体,既放权,又统一,是比较适合沧海集团现状的管理办法。
其次,在人事管理上,沧海集团最重要的改革在于设立了两条晋升轨道:一条走管理路线,也就是为想成为经理、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的员工所准备;第二条是为专业人才提供的专家渠道。
这是仿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晋升轨道,前者就是公务员的职务体系,后者是事业单位中的技术职称体系,两者结合就成为沧海集团的用人体系。
之所以采用两轨制度,主要解决人才晋升制度,在沧海集团中有大量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中必然有一部分会晋升到‘经理’岗位,成为集团管理人员。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智商高情商底,是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却极可能是糟糕的经理人。让这一部分人在专家渠道中晋升,是公司和个人双赢的策略。
两条晋升轨道加上虚拟受限股制度,形成沧海集团最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在培训方案上,沧海集团架子大,底子薄,又处于山南的第二城市,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只能依靠自己培训。新员工、销售员、技术员和经理层,各有培训计划。此项工作还是脱胎于行政体系中每年必搞的培训,没有什么新花样,主要在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