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霸王诞生(1 / 2)

风云信长传 赤军 5661 字 4个月前

从十五世纪中期的“应仁·文明之乱”【以细川、山名两大家族为主力,以室町幕府将军继承权为导火索爆发的日本全国性的大战乱,始自1467年,终于1477年。】开始,日本迈入了空前残酷而混乱的“战国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应运而生,无数割据势力旋起旋灭。受限于传统观念和地理环境的各方豪强,比如广为后人推崇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濑户内智将”毛利元就等等,他们穷毕生的精力,也不过在乱世中谋求到一方理想中的净土而已,最终重新统一全日本的重担,却奇迹般地落到尾张国【日本古代基本行政区划为五畿七道共六十六国。国又称为州,州下分郡,一国约等同或小于现在日本的一个县。】(今爱知县西部)一个根基浅薄的小领主肩上——他,就是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基本统一了日本中部,而他的继承人丰臣秀吉则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最巩固的盟友德川家康把日本带回到幕藩和平体制下——后两人的事业基础,无疑是由信长所一手奠定的。织田信长无所畏惧、藐视权威、残暴好杀、热爱艺术,后世赞誉者称他为“革命者”、“风云儿”,鞭笞者骂他为“暴君”、“第六天魔王”,而正是这种性格、行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他推到了历史的最前沿。

“下剋上的乱世”

在叙述织田信长的功业以前,咱们先得来谈谈日本当时的大环境。名义上的统治者天皇及贵族们所组建的朝廷,早就已经被完全架空了,从十二世纪中期开始,权力落到了武士集团手中。武士集团也有个名义上的共主,那就是幕府将军。这裏所说的将军,是指由天皇授任的、可以世袭的“征夷大将军”,将军所开设的管理机构就称为“幕府”——幕府这个词汇,原本出自中国,被日本人照抄了过去。

日本一共经历过三个幕府时代,即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三个幕府的名称,都是由其统治机构所在地来命名的。战国时代开始于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的中后期,最后终结于江户幕府的建立。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就是由织田信长的忠实盟友德川家康所开创的。

作为乱世的战国时代,当时日本各地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通常在描述战国时代的时候,日本人喜欢用“下剋上”这个词汇,也就是说,统治秩序完全颠倒了,在下位者起而打倒在上位者,使得天下乱成一锅粥。

首先,天皇和朝廷早就变成了傀儡,继而连室町幕府将军也无法再号令天下了。室町时代,幕府在各国都派驻守护,相当于我国秦汉的郡太守,或者唐宋的州刺史,但有一点不同,就是这些守护往往是可以世袭的,并且很多大家族控制了数国甚至数十国的守护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会逐渐割据一方,不把中央的幕府放在眼里。

日本古代的田主因为要在地契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被称为“名主”,拥有土地面积较广的大地主因此称为“大名”,乃是“大名主”的缩写。各国守护割据一方,他们当然都是大地主,就此被称为“守护大名”。不过守护大名的权力并不稳固,在他们的领地内大小庄园林立,这些庄园的所有权往往属于贵族、寺院或者不属大名管辖的其他武士,基本不向守护大名上缴赋税,或只上缴部分赋税。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守护大名们逐步摧毁了领内的庄园势力,把所有权力都收归己身,形成了“领国一元化”,因此守护大名就逐渐转化为实力更强大的战国大名。

然而从守护大名转化而成的战国大名,只占战国时代各地称霸势力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守护大名则在战乱中被打倒了,被消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很多守护大名为了参与幕府的统治,本身并不在自己的领地上居住,而住在京都附近,具体领地上的事务,则交给自己的“被官”(属官)或者被称为“国人”的地方豪族来处理,这些家伙正式的头衔是“守护代”,也即代理守护。很多守护代因此势力膨胀起来,逐渐从守护大名手中篡取了统治实权,也成长为战国大名。

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满地都是各种出身的战国大名——小的不过占有几个村子,大的占有一国甚至数国——互相攻伐不休的混乱时代。在这样的乱世,百姓们和部分国人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揭竿而起,到处都闹起了“一揆”。所谓一揆,原本是指为了某个目标而同心协力与领主做抗争的团体,后来变成了暴动的同义语。

朝廷变傀儡,幕府被架空,守护很多被守护代打倒,守护代也有可能被国人们推翻,满地都是一揆——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下剋上”的基本面貌。

“织田氏的崛起”

为了表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织田信长后来自称出于平氏【原为皇族,后成为武士阶层的最高贵姓氏之一,日本民间流传有“源氏和平氏交替执掌天下”的谣言。】或藤原氏【日本古代最高贵的神官氏族,从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世代担任太政大臣(即首相)等高官。】,但现在普遍认为,织田氏先祖本为越前国(今福井县东部)丹生郡织田庄织田剑神社的神官,约在室町中期成为越前守护斯波氏的被官。应永七年(1400年),越前守护斯波义教兼领尾张一国,遂提拔织田信广就任尾张守护代。

织田家族就这样来到了尾张国。

尾张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京都为中心,附近地区分为五个国,是为“五畿”,五畿往东分为三个道,即北面的北陆道,中部的中山道和南方的东海道,其中交通最为便利的就是东海道,尾张国正处于东海道的枢纽位置上。

尾张国往北是美浓国,美浓南部和大半个个尾张,都属于着名的粮食产地“浓尾平原”,这裏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同时靠着大海,有海盐鱼虾之利,是个非常富庶的地区。并且尾张国内的庄园经济早就基本被打破了,小农经营非常普遍,这就给其国的统治者尽快完成领国一元化进程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

织田信长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他确实拥有一个他人所不具备的近乎完美的根据地。

拉回来说说尾张织田氏的始祖织田信广,当时很多贵族和武士在年老后都皈依佛门,称为“出家入道”,信广也不例外,因此也称“入道常松”。不过这种入道,并不是真的出家去当和尚,他们虽然剃个光头,披袭袈裟,口念经文,却一般都在家修行,仍然掌握着俗世的权力。

织田入道常松是斯波义教的被官,因为义教是幕府重臣,不能离开京都,所以就派常松担任尾张国守护代。然而看起来常松此人是很受宠信的,斯波义教三天两头把他召到京都去商量事情,后来常松干脆也呆在京都不回尾张了,把尾张国内的事务又转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入道常竹。织田家族此后就分裂为二,即常松的后裔和常竹的后裔,各统辖半个尾张国。

尾张国分为八个郡,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南部的下四郡(海东、海西、爱智、智多)由常松系的织田大和守家奉着守护斯波氏统治,主城定在清洲(又名清须),北部的上四郡(丹羽、叶栗、中岛、春日井)则由常竹系的织田伊势守家统治,主城定在岩仓。

顺便提一下这所谓“大和守”、“伊势守”的问题。大和和伊势都是日本的古国名,不过它们后面跟的这个“守”字,却并不是守护,而是指的朝廷官职中的国司又称国守。朝廷既然已经没权了,那么国司也就只是一个空头衔,武士们往往用各种方法请得朝廷的官职来摆威风,却没有实际权力。“大和守”和“伊势守”,也根本就管不到大和与伊势的事情,并且同样的空头衔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拥有。

咱们越说越近了,织田信长的父亲名叫织田信秀,出自常竹系,也就是上四郡守护代家族中的一员。信秀以前的织田氏谱系历代就有多种版本,也有很多离奇和矛盾的地方,咱们按照比较传统的一种说法来介绍:常竹的孙子是织田敏定,敏定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敏信、信定和信安。敏信和信安两人都先后做过上四郡守护代家族的家督(大家长),信定则被封在丹羽郡的犬山地方。

尾张国内各家豪强的势力犬牙交错,不知道怎么一来,织田信定得到了海西郡的一块土地,他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城砦,起名为“胜幡城”。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的“城”,其实大多都是城堡,一般依山而建,用竹木做栅栏,外挖壕沟,裏面竖立着很多箭橹(箭楼),军事意义要绝大于政治、经济意义。而就是这个小小的胜幡城,后来成为他儿子织田信秀发家的资本。

“尾张之虎”

胜幡城位于尾张国的西南部,附近地区称为“津岛”。多条河流经过津岛地区向南注入伊势湾,水运非常发达。织田信秀就是通过发展商业,征收商业税而发家致富的。在那个年代,有钱就能招兵买粮,有钱也就有了势力。

据说信秀曾在天文二十年(1542年),为了帮忙修缮已经荒废了的皇宫,一次捐出四千贯钱。这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很多大诸侯都向皇室进献财物,以谋求官职或者提升自己的声望,却从没有人拿出过那么多钱来,可见信秀有多富裕了。

不过织田信秀非常奇怪地并没有服从于自己出身的上四郡守护代家,相反,他跑去远亲下四郡守护代家中出仕,成为清洲城主织田大和守广信麾下三奉行之一。所谓“奉行”,就是指事务官,广信家中三奉行都是同族的亲戚,除织田信秀外,还有一个是织田因幡守,一个是织田藤左衞门。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分为小名、大名和通称,小名也称幼名,通称则是指成年后取的中间名,如果有官位的话,就以官位作为通称。所以“因幡守”云云,是以官位当作通称,“藤左衞门”云云,则是中间名,这两个人的大名都已经不传于世,无法考证了。而织田信秀因为得过“弹正忠”的官职,所以通称为织田弹正忠,或者简称弹正。

总之,织田信秀靠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勇猛顽强的作战能力,再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很快就在三奉行中脱颖而出,压制了家中同僚,权力甚至凌驾于主家之上,被誉为“尾张之虎”。

织田信秀的根据地在胜幡城,因此他这一支被称为“胜幡织田氏”。胜幡织田氏的始祖当然就是信秀的父亲织田信定了,信秀算是二代目,这位二代目的领地不断扩大,最终占有尾张半国。因为就信秀本人的身份来说,他不过是尾张守护斯波氏麾下下四郡守护代的家臣,所以咱们说他是个暴发户,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尾张国并非完全掌控在上下两位织田氏守护代手中,经过长年的战乱,也有很多领土为别家大名所占有,比如春日井郡的一部分就捏在骏河国守护今川氏亲的手里。骏河国也位于东海道,尾张东面是三河国,三河国东面是远江国,再往东就是骏河国。今川氏亲是个厉害角色,他不但吞并了远江国,还把势力伸入三河和尾张。在尾张国内的领地上,氏亲建造了一座名为那古野的城砦(在今名古屋市),作为自己向西侵攻的桥头堡。

今川氏亲非常宠爱幼子氏丰,就把他封在那古野城。这位今川氏丰是个纨绔子弟,毫无治国的才能,只有一桩好处,就是酷爱诗歌艺术。织田信秀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投其所好,假模假势地也开始吟起诗来。消息传到氏丰耳中,他不禁吃了一惊:“我以为织田弹正大人只是一介武夫,没想到也如此风雅呀,下回可以找他来好好切磋一番。”

于是某日,今川氏丰派人邀请织田信秀去往那古野城中,参加他所举办的盛大的连歌会。信秀一口答应,不但亲自前往,还顺便带了大批间谍进去,趁着连歌会最热闹的时候纵火捣乱。就这样,今川氏丰狼狈逃出那古野,信秀占领了该城,并且从胜幡城搬了过来,把这裏定为自己的主城。

天文三年(1534年)五月十二日【本书中所有月、日,均未经过换算,指的是和历而非公历。】,本书的主人公织田信长就诞生在那古野城中。

“信长的诞生”

信长并不是织田信秀的第一个儿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叫织田信广——和祖先入道常松的名字相同,中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日本却是很常见的事情。只不过,织田信广乃是侧室所生,是庶子,在继承人顺位上必须排在嫡子后面。

信长是信秀的第二个儿子,但却是由正室土田夫人所生的,是嫡长子,他的诞生给父亲信秀带来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就在信长诞生前不久,信秀决定在那古野南方三点六公里的地方营建一座新城,取名为古渡(今名古屋市东南区域)。古渡城竣工后,信秀就搬过去,把那里做为自己的主城,而把那古野城让给了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这个婴儿的幼名,叫做吉法师。

不仅如此,织田信秀立刻任命家老【大名家臣团中的最高职务,负责家中总体事务者称为家老。】林新五郎秀贞(又名通胜)、平手中务丞政秀、青山与三右衞门和内藤胜介四人担任吉法师的师傅和辅佐官。

据说吉法师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他的性格非常暴躁,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表现出令人头痛的强横态度,多次咬伤奶妈的乳|头,信秀被迫频繁更换奶妈。不过,作为战国大名的继承人,在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性格很容易变得骄傲和狂暴,那恐怕都是后天养成的,而不会是一生下来就喜欢折腾人吧。

除了性格暴躁以外,吉法师长到七八岁,开始表现出另一方面同样不使人喜欢的性格资质。首先,他非常蔑视传统,讨厌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这大概是因为看惯了父亲信秀对名义上是自己长官的尾张守护和下四郡守护代颐使气指的强横态度吧。其次,这个孩子非常喜欢新奇的事物,任何东西,只要他没有见过的,没有用过的,都想抢过来据为己有,并且就连穿着打扮上,也往往故意要与同龄的孩子表现得不同。

吉法师是很喜欢奇装异服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倾奇”。据说他经常用五色丝线扎着发辫,身上的衣服也描画上奇特的图案,乍一看还会误以为是流浪的艺人,而不象是大名家的继承人。他身边经常围绕着一群年轻侍从,这些侍从都是信秀苦心从家臣的子弟中选拔|出|来担任吉法师的护衞和伴读的,可是吉法师并不象别的大名家的孩子那样,和侍从们读书、练武,反而带着他们到处惹事生非,打架斗殴。

因为吉法师的这种种表现,丝毫也没有作为领主继承人的自觉,除了师傅之一的平手政秀、父亲信秀,以及某些侍从外,几乎家族中所有人都对这个孩子抱持着深深的厌恶感。就连母亲土田夫人也不喜欢他,却宠爱他的弟弟、三男信行。织田勘十郎信行(又名信胜),虽然和吉法师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但行为却与兄长迥然相异,他品行方正,聪明懂礼,深得家中上下的一致喜爱。土田夫人和家臣们屡屡向信秀建言,请求废黜吉法师的继承权,而以信行代替,但是信秀每次都顾左右而言他,不硬不软地驳回了他们的意见。

在信秀想来,男孩子性格顽皮本是很寻常的事情,相比较一个活泼好动,到处打架的孩子,那些面色苍白、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才更要不得。武士之子,小时候能够打架,大了自然就能打仗,没什么可担心的。况且,废长立幼,更换继承人,往往是家族分裂和内乱的根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出此下策。

织田信秀对吉法师非常放任,这究竟是他想让孩子自由发展呢,还是过于相信平手政秀等人的教导呢,那就谁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