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言却深知,这不过是又另一番贴身监视罢了。
可是,这么一个大好解闷的人在,她自是不会放过。
指手画脚地支使着李唐,见他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黑,苏言忍不住想笑。念及当年在强盗窝子里,李唐也是一副冷冰冰又不近人情的家伙,最后却往往被自己气得跳脚。
如今回想起来,总觉得有趣之极。
“爱妃在此处,倒是自在。”君于远大步踏入,看着沉着脸的李唐,以及双眼含笑的苏言,神色淡漠。
苏言心下一跳,不由敛了笑意。
便听到他接着道:“早朝时,刑部尚书将一干物证呈上,爱妃晓得是什么?”
君于远忽然一笑,苏言迟疑道:“物证?”
“正是,”他点点头,施施然地坐在椅上,直视着苏言:“他认定后宫之人买通江湖杀手,欲取爱妃的性命。”
她眨眨眼,顺着君于远的话问起:“皇上,那是何人所为?”
“端德殿的宫婢出言作证,正是宫采女,宫香怡。”
他话音一落,苏言显然有些惊讶:“宫采女刚刚面壁思过一月,数日内却在暗地里谋划了这一出……皇上不觉得此事非比寻常?”
“人证物证俱全,爱妃这是替宫香怡打抱不平?”君于远瞥向她,似笑非笑。
苏言默然,她与刑部尚书毫无交情,此举却显然是为了替自己脱罪……
君于远盯着身旁的人,她却似无所感,右手的指骨微微弯曲,垂着头细细思索,指尖不由自主地在膝上微不可见地略略一动。
这小习惯像极了那人,他目光一顿,若是忽视掉那一张艳丽的面容,就凭那双眼眸与平日的点点滴滴……似乎有些什么,正要从胸口呼之欲出。
君于远皱起眉,薄唇抿成一线。
如此荒唐之事,怎么可能……
一旁的苏言兀自沉思,没有发现君于远的视线长久地停在自己身上。
刑部尚书素来刚正不阿,是师傅一手提拔,对明国可谓忠心不已。此人正直严明,却是行事低调。在早朝上呈罪证,总觉得与这人的性情不符。
尤其是,事情的解决似乎比想象中要迅速和容易。
没有任何悬念,直指采女宫香怡,更像是被推出来顶罪一般……
谋划这样一场刺杀,背后的势力非同一般。这后宫之中,也只有她与苏贤身后的谢家,以及支持宫香怡的几位朝臣有此手腕与能力。
如今宫采女获罪,谢家等同于撇清了关系。
这事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
苏言正百思不得其解,刑部派人前来禀报,宫香怡方才在狱中自尽而亡。
她一怔,转头看向了身旁的君于远。
畏罪自尽,宫采女这般等同于是承认了自己的罪状。根本上,连辩驳的机会都不曾留下,没有任何余地的……
苏言揉着额角,心底对这位聪颖的宫采女不免有了写同情。不管此事是何人所为,她这一死,等于是断掉了所有的线索。
若果此事并非宫香怡做的……
那么此举是那背后之人丢弃了宫采女这颗棋子,还是君于远为了剪除拥戴宫香怡的势力而布下的一局么?
不能怪苏言这般想,无论遇刺之事最后何人获罪,最终的赢家都是这位明国新帝。
瞥见苏言眼中闪烁的光芒,君于远仿佛能感知她所想,破天荒地开口道:“若是朕所为,苏采女如今怎能安然无恙?”
说罢,他起身离去。
宫香怡的死,足以令君于远忙碌好一段时日。
苏言怔忪片刻,才晓得刚才他这是在解释。
君于远心高气傲,如果亲口否认,那定然不会是他做的。
新帝回到御书房,分佈在洛城各处的眼线已将秘折一一呈上。
这是萧霖与苏言数年来悄然无息地安插在朝臣府上与市井之中的人,庞大的情报网足以让君于远不出宫门,也能知晓百事。
他抬手一翻。
刺客身上没有任何记号,使出的招数亦没有任何门派的痕迹,分明是哪家养的死士。在明国,能养得起死士的,非富即贵,人选可圈在一定的范围内。
刺客闯入芝兰殿时,宫采女正拜访苏宝林,周侧有十数名宫侍伺候,死命相护,这才逃过一劫。
据幸存的宫婢所说,两位嫔妃大惊失色,狼狈躲避,跌跌撞撞地还受伤不轻——如此,不像有假。
只是,宫香怡如今顶了罪。这出戏有了结果,君于远在明面上自然不会再去追究,属意刑部尚书尽快结案。
顺道,将宫采女身后的一干势力借故连根拔起,免得他们再有借口送另一位张香怡、李香怡入宫。
君于远正要合上秘折,却瞥见最底下一行小楷,不由定睛一看。
‘嫔妃遇刺之事的罪证被人秘密置于刑部尚书的案前,查探未果。萧门门主命刑部尚书在早朝公诸于世,后者得令……’
看罢,他不禁蹙起眉。
刑部尚书在早朝递上罪证,竟然是先生授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