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路易查理的控制下,西班牙分裂成了两个共和国、一个王国,意大利虽然建立了统一的联邦,但是八个邦之间并无多大的向心力。
免去了后顾之忧的法国,自然对于东面的普、奥联盟并不怎么在意了。但是在普奥两国的君主看来,这无疑是在赤裸裸的藐视他们。
1835年弗朗茨二世驾崩,42岁的斐迪南成为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斐迪南一世是弗朗茨二世之子,但是哈布斯堡家族近亲联姻的恶果在他身上表露无疑,他的智力很低,外表上头部过大,四肢过短。
奥地利帝国的权力掌握在梅特涅,及王后玛丽娅·安娜和其妯娌苏菲手中。
梅特涅认为帝国缺乏一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帝国人口大部份都是贫穷而无知的农民,这就使得帝国失去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而且帝国境内除了日耳曼人之外,还有有马札儿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及波兰人等等,但是以上那个民族都没有超过帝国人口的半数,这就导致了帝国没有一个坚实的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对于路易.查理鼓吹的民族独立及民族自决原则,还有民主政治思想,让他觉得法国才是奥地利最大的敌人。
但是梅特涅同样也很清楚,法国挑起同奥地利的战争,和奥地利首先挑起对法国的战争,对于奥地利人民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自从路易.查理接任法兰西皇帝之后,一直埋头于国内民生建设,并消除了拿破仑时代各种专制的政策。
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路易.查理迅速获得了法国人民的拥护。在法国人眼中,路易.查理皇帝和拿破仑皇帝相比,就是缺乏了一些荣誉感,此外近乎于一位完美的君主。
而法国王太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回到欧洲之后,也曾经代表法国2次访问了维也纳,以修复拿破仑时代两国之间被破坏的关系。
这位曾经活在传奇中的法国王后,意外的获得了维也纳人的支持,而第二次访问时,她所携带来的李.华特皇储及安娜公主都获得了奥地利人的欢迎。
在这种状况下,想要煽动奥地利人参与英、俄同法、土、意的战争,无疑将会使得他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
而在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三世虽然迫于对抗法国的战争中落入了下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但是当路易.查理一改拿破仑时代咄咄逼人的军事政策之后,这位普鲁士国王迅速又退回了保守主义的立场。
他没有实现给普鲁士一部宪法的诺言,还强烈制止国内进步人士组织的立宪运动,并出兵协助北德意志各邦国的反封建革命,这使得普鲁士的国势开始慢慢停止了上升势头。
因为路易.查理鼓吹的各种自由政策,让普鲁士的国民以此来攻击自己,这让腓特烈·威廉三世对这位法兰西皇帝的厌恶超过了拿破仑。
当巴尔干战争开始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就极力主张,普鲁士应该同俄罗斯站在一起,以回报当初亚历山大一世庇护普鲁士王室的恩惠。
但是国王的主张没有获得大臣和将军们的支持,而作为同盟的奥地利又一直暧昧不明,这让腓特烈·威廉三世非常的恼火。
英国、俄国在东方殖民行动的连续失利,导致巴尔干战争也难以维持下去的消息,被两国政府严密的封锁了起来。
欧洲各国看到的,是英、俄联军占据了土耳其大片的领土,而法土等国的联军在苦苦支撑防线而已。
对于法国舰队取得黑海上的控制权一事,欧洲各国家并没有感到在意。在他们看来,决定欧洲权力归属的,始终还是要靠陆军,而不是在海上飘荡的舰队。
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让那些原本极力反对同法国作战的普奥将领们,逐渐转换了立场。
他们认为,随着拿破仑的下台,法国军队不再是一只令人畏惧的武装力量了,虽然在巴尔干战争中俄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法国的远征军,但是法国除了舰队的表现让人一亮之外,在陆地战上简直泛善可陈。
法国陆军不仅连一次让人值得赞叹的胜利都没有,还有许多次明明可以全歼俄军的机会,都莫名其妙的错过了。
这些将领认为,因为路易.查理对法军中拿破仑派势力的清洗,导致了法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了。
喜欢革命1792请大家收藏:()革命1792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