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最终之章(2 / 2)

革命1792 富春山居 2273 字 2022-12-11

对于这位法国皇帝的说法,大多数议员都将信将疑,但是随着法军陆续撤出柏林,终于让这些民主德国的议员们相信,路易.查理并不是想要成立一个傀儡政府。

但是很快反法同盟大军跨过奥得河的消息,把这些议员们惊吓到了,他们希望路易.查理停住撤军的步伐,帮助他们保护民主共和国。

“不,不,不,先生们,法国可以给你们民主和自由,但是要保卫这民主和自由,就需要普鲁士人流血牺牲。你们不能指望民主和自由从天上掉下来。

而我也同样不能违背自己从这片土地上撤退的诺言,赖在这片土地上不走的话,那么我同那些反法同盟的君主又有什么区别?”

路易.查理冠冕堂皇的拒绝了议员们的请求,带着最后的3万多近卫军撤退到了马格德堡地区。

再离去之前,路易.查理还发布了一份告反法同盟书,要求他们服从于普鲁士人民的意愿,不要剥夺他们的民主和自由。

在维也纳,拿破仑接见了反法同盟的使者,对于反法同盟提出的条件不置可否,但是他虽然加强了对德意志方向上的警戒,却没有派兵北上的意思。

北路法军在路易.查理的率领下,几乎一枪未放的撤回了科隆及法兰克福一线,在这里路易.查理会合了从国内过来的援军,把兵力扩展到了25万人。

反法同盟的君主们从路易.查理开始撤退时,就把它看做了这是法国皇帝的胆怯象征,他们不停的催促同盟军进军,试图趁着这个机会再次上演滑铁卢之战后的情形。

事实上当反法同盟军不断的收复德意志地区的城市时,毛奇将军就已经发觉不对劲了。

虽然这些地区的收复,让普鲁士征发了更多的部队,但是这些部队良莠不齐,严重拖累了反法同盟军的战斗力。

而英国经济的衰退,导致反法同盟军无法获得足够的军费,当反法同盟军队数目不断扩大之后,就只能对开始富裕起来的西南地区的德意志邦国进行掠夺,这无疑让反法同盟军开始离心离德。

毛奇认为军队的数目不应该进行盲目的扩张,而对于就地征发物资的行动,也要进行规范。但是想要尽快结束战争的三国君主,谁都没有理会他的建议。

9月,增加到70万人的反法同盟的军队,再次分为两路。40万人从黑森方向进攻法兰克福,另外30万人则从维尔茨堡进攻曼海姆要塞,试图切断法兰克福法军的后路。

这一次路易.查理并没有退却,在法兰克福郊外的乌辛根小镇上,做好了防御工事的15万法军挡住了35万同盟军的进攻。

激战了三天之后,锐气受挫的同盟军听到了后方后勤基地马尔堡被法军攻占的消息。

弹尽粮绝的同盟军试图返身夺回马尔堡,但是路易.查理发动全线反攻。1天后,被挡在马尔堡之下的同盟军统帅罗恩元帅向路易.查理投降。

率军进攻曼海姆要塞的毛奇收到消息之后,就试图退回维尔茨堡,但是乘坐火车的法国部队,显然要比同盟军迅速的多。

毛奇的军队不得不转道南德意志向奥地利边境撤退,但是已经完全倒向法国的南德意志各邦国,主动出兵开始拦截这只部队。最终毛奇在乌尔姆要塞下投降。

乌辛根大捷的消息传到维也纳之后,拿破仑也开始出动军队,击破了同盟军对奥地利同德意志地区的分割。

11月份,普鲁士、奥地利两国最先退出了反法同盟,向法国求和。

而法国同土耳其的黑海舰队,运送了5万人攻占了兵力虚弱的克里米亚半岛。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得不向路易查理屈服,请求向法国言和。在柏林会议上,普鲁士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东普鲁士王国及奥地利均被排斥出了德国的范围。

莱茵联盟和北德意志几个君主邦国,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即德意志联合王国。而德意志的其他地区,成立了一个共和邦联。

尼古拉一世承认,华沙大公国独立,并退出巴尔干半岛,挪威从重新获得独立地位。

英国被迫退出了欧洲大陆上的据点,欧洲第一次看起来获得了和平。

返回巴黎的路易.查理获得了最盛大的欢呼,但是在这场盛典上,路易.查理宣布退位,并把法兰西帝国重新改成了共和国。

路易.查理的举动,不仅让欧洲各国君主感到诧异,就连法国的将军们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这个举动,获得了法国民众最大的好感。路易.查理的行动,让一些谋求法国皇帝位置的势力,失去了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

而对路易.查理来说,放弃了头上的王冠,却加强了他手中的权力,不管是北美商会还是法国商业联盟,都在他的手中。

而掌握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之后,一切民众的怨恨只会发泄在名义上的国家统治者身上罢了。

宣布退位之后的路易.查理,换上了便装,来到了曾经的巴士底狱,现在的共和广场。

看着广场上往来如梭的人流,50年的经历犹如一场大梦,革命的法国已经完结了,英雄的时代也宣告结束,剩下的应该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纪了吧,路易.查理心中如此想到。

全书完。

ps:写完最后一章,刚好花了一年时间,感谢各位这一年多来不离不弃的支持,让我完成了第一本书。谢谢各位读者的包容,让我有了写下去的勇气。再次万分感谢。

喜欢革命1792请大家收藏:()革命1792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