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十三年11月,战争岌岌可危,中华帝国面临着急转直下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在国内,尽管曹跃通过了各种手段,镇压了反抗势力,并且将权力集中到了皇权手中,然而各地反抗皇权活动不断涌现,再加上国外势力的鼓噪和支持,国际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趣,曹跃在面临国内形势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手忙脚乱。
而在国际上,俄国和日本分别集结了总计达到八十万的军队,并且拥有英法美等数十个国家的支持,打算在天暖之际,也就是明年对中国进行一次战略性的大反攻。
然而正在日本集结了三十万军队,打算入侵朝鲜帝国的时候,在沙皇俄国突然发生了难以置信的政变。
俄国人民忍受不了沙皇军队的连番战败,忍受不了沙皇政府的高赋税,更加忍受不了俄国皇帝朝令夕改的举措,在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暗地里支持下,俄国掀起了工人武装起义,并且在几天内席卷了整个俄罗斯。
俄国起义军占领了莫斯科之后,又占领了圣彼得堡,并抓获了尼古拉二世一家人,起义军领袖列宁为了夜长梦多,派遣自己的特务头子将尼古拉二世全家秘密处死。而在此时,奉曹跃的命令,一部分白人士兵在俄国制造混乱,屠杀俄国贵族,并宣扬人人平等人人平均的理念,分享了贵族们的庄园、财产、女人和食物。
原本起义军的领袖列宁打算安抚国内贵族,慢慢处理,但是没有想到此时居然发生了大规模屠杀贵族报复,并引起了全民的仇富行为,大约有数十万人遭到波及,被杀死的富裕家庭和贵族将近五万人。随后,俄国国内贵族势力开始反扑,俄国内战开始,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俄国东西都面临着大量的敌人,在东面面临着中华帝国两个军团一百二十万人的压力,在西线面临着俄国八十万精锐部队的压力,同时起义军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有一部分人希望在掀翻了帝国之后,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精英,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富,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应该在新俄国中占据话语权。另外一部分以列宁为首的人则主张建立属于工农代表的国家,他们的支持者更多,也更加能代表俄国人的心声,因此他们理所应当认为自己是新俄国的未来。
而德国已经开始行动,三十个陆军师朝着察里津扑来,如果俄国人占领察里津,俄国将只剩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坚持战斗了,而且俄国便再也没有南方工业基础,从此之后沦为一个彻底的农业国家,并丧失黑海。
而中国的两个军团,在得知德国的军事行动意图之后,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他们甚至于主动找到了前俄国贵族们,支持他们的白军,并武装起来50万军队,打算推翻新俄国。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列宁毅然决定放弃对争议领土的索求,签署了俄国历史上两个最大的卖国条约《布雷斯特条约》和《中俄迪化条约》,其中《布列斯特条约》是新俄国与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署的一份合约,俄国割让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并赔偿三十亿卢布。
《中俄迪化条约》的内容也很简单,俄国承认乌拉尔山以东亚洲领土归属中华帝国以及其藩国,俄国从此之后不再觊觎亚洲的领土,俄国从此将脚步停在乌拉尔山,俄国是欧洲的俄国,不再是欧亚的俄国。中国不再支持白俄军队,但俄国不得干涉中国内政。
曹跃要求俄国派遣斯大林来到中国签署这条条约,此时斯大林在俄国的政治地位很低,大概只排在十一位,他是列宁的书记官,没想到被中华帝国的皇帝曹跃点名签约这条最大的卖国条约。
斯大林当然想反抗,可是如果他不签署的话,他在俄国再也没有政治前途,将会被列宁打入冷宫,甚至列宁的契卡也会对他下手。被迫无奈,斯大林来到了中华帝国的迪化,与中华帝国皇太子曹俭签署了《中俄迪化条约》,宣布中俄之战从此之后停战。
当斯大林回到俄国之后,由高尔察克率领的俄国旧军队已经对新俄国发起了反击,俄国已经由托洛茨基掌握全部军队,病入膏肓的列宁只能躲在冬宫里治疗疾病,留给斯大林的时间不多了。斯大林动用手腕,联合文化部门,掌握俄国的口舌与宣传工作,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列宁口不能言,实际上斯大林成为了列宁的传声筒,他的话代表着列宁。在取得了列宁的新任之后,他随后掌握了契卡,并迅速将列宁的亲信捷尔任斯基赶走,换上了自己的亲信贝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