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终于开始规划芯片(二)(2 / 2)

嘿嘿,这不是又找到一个钱的好去处嘛,至于王旭,嗯,投钱加上喊加油吧。

或者等下次从系统买出数字化产品时,再看看能不能提供些帮助。

其实这是王旭两条腿走路的方案,就像他刚穿过来的时候的想法一样,没自己,国家其实也干得挺好的,自己更多是锦上添花,顺便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罢了。

前段时间的高科技研讨会上,国家确定了微电子集成电路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当然其实一直都是,自八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科研投入一直都不少,并不是像后世想象的那样完全放养。

只是,在这方面华夏被封锁得太厉害了,不仅仅是设备和材料,各种资料也是严格限制的,核心技术又大都在企业里,而不是大学里,你光靠留学是解决不了这方面的经验短板的。

后世好多搞这方面研究的都是在海外的芯片企业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不仅仅华夏是,其实湾湾也是如此。

后世湾积电里顶梁柱的那些工程师,大都有在海外芯片企业工作过的经历,还大都做到了高级技术人员的层次,如果看护照的话,其实也没几个真正的湾湾人。

这种短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国家砸的那点钱虽然是杯水车薪,但也总算保住了华夏在芯片产业上的最后一点元气,不至于彻底死无葬身之地。

一直到2006年,“汉芯”事件爆发之前,国家对于芯片的投入真的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了,成果也还是有一些的。

后来打破封锁的蚀刻机,就是这个年代打下的底子。

后来搞光刻机的光电所也是2003年就成立了,才在20年后搞出了23纳米的光刻机。

但在汉芯事件之后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全国上下,从官方到民间,可以说是谈芯色变,根本不敢投入相关研究。

甚至连后世着名的“龙芯”都跟着受了不少的牵连,延缓了研发的脚步。

龙芯团队,从2002年搞出龙芯1,到2003年龙芯2,只用了一年。

之后差不多半年一个小版本,不断迭代,在三年时间里,从2A搞到2F,之后,在2006年汉芯事件爆发之前发布了2E。

之后,这个团队便放慢了脚步,十几年间仅仅出了两个版本,2G和2H。龙芯3更是拖到2019年才正式发布,而此时,离2H的面世已经过去了七年。

光看他们那小心谨慎的劲头,就知道其中有多少的心酸,这就是“汉芯”事件间接的后果之一,说这个主事人是华夏历史的罪人,应该没人有意见。

不过,后来,丑国的全面封锁又一次打醒了华夏,重新开始投入重金,成果也是不少的。

国家既然有计划,真金白银地投入在半导体领域,王旭自然不会随便去添乱,但自己另外开辟一条可能的路径也绝对是好事一件。

就好像他自己说过的,总要有人去仰望星空,那就让他去做那一只仰望星空的猴子吧。

——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