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司处理各种问题要比个人方便的多,就是加个名字,反正电话会有秘书转达的。
在王晶华的三寸不烂之舌之下,赵宝钢和王硕都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在这个年代属于很超前的。
王硕还好,本来就是自由身,他自己也没少成立公司。但赵宝钢还有公职,不过在这个年代也不是什么大事,找个人代持就行了。
王晶花现在在帝都文艺界还是很有些名号的,除了电影领域稍逊,其他的领域已经基本上可以平趟,人脉可以说遍布帝都,和几个月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她的工作室扩张计划几乎就没什么瓶颈可言,顺顺当当的就覆盖了娱乐圈的各个领域。
虽然每一个的规模都算不上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拉起个班子拍部电视剧,可能都不需要出这个小楼。
就着还是王晶花收着干呢,毕竟新楼还没盖起来,对面的二层也没多少房间了。
大部分的工作室现在其实都没有什么盈利,能养活几个人就算不错了,王晶花这里也就挣个服务费用,都是辛苦钱,反正现在别指望工作室能分红就是了。
倒是王晶花的经纪事业发展的颇为顺利,为曲颖,赵宝钢都多多少少的拉了不少业务。
甚至还帮王晓京拉了不少的业务,毕竟东四王二的名声现在可比摇滚教父要来的响亮的多了。
指南针的第一张唱片,少女时代的第一盘磁带,在五六月份相继推出,分别拿下当月破百万销量的战绩。
也就是这会儿的华夏各种榜单都还没弄起来,没人知道这两个新乐队到底有多火,不过各大广播电台的点播率都明显提升还是能够证明点什么的。
这一世的指南针比上一世更火一点,不过也就是一点,摇滚毕竟不是大众产品,在都市圈和大学生圈还不错,但是一旦到了初高中群体,也就不爱学习的小痞子们喜欢了。
而少女时代却是男女通杀,老少咸宜,特别是在中学生团体之中,那简直就是秒杀的存在,一经推出几乎是神挡杀神,势不可挡。
同样是销量百万,指南针到月底已经基本上卖不动了,而少女时代却依旧火热畅销,甚至有阴跌的迹象。
唯一的问题是现在的销售渠道,能铺到主要大城市就已经算是覆盖完全了。
至于周边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那就别指望了,那里基本上都是盗版的天下,连正版音像店都少得可怜。
所以,少女时代的畅销也就仅仅集中在大中城市之中,而指南针甚至只能集中在那些比较开放的省会城市之中了。
不过少女时代的爆红还是吸引了弯弯的注意,着名的滚石唱片已经递过来了橄榄枝,还在洽谈,分歧并不大,应该很快就能达成协议。
这张唱片包含了不少符合湾湾审美的歌曲,毕竟抄的本来就是湾湾女团的歌曲,还都是红过的。
无论方法如何,能把大陆的女团反向输出,在王旭看来还是挺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对于大陆来的东西,最多是嫌弃,倒也不至于抵制什么的。
你看王霏的闺蜜那格格跑去湾湾换了个造型,除了几盘磁带,虽然没在湾湾掀起多大的水花。
但也算是成功转型,成了真正有作品的,出过磁带的歌手,不再是演唱会歌手,奠定了后来的地位。
所以,出口转内销可是这年代歌手的最好的成名路径,八十年代有不少挺有名的歌手,但后来却大都销声匿迹,彻底成了走穴歌手。
就是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打造,没有经纪公司或者唱片公司愿意花资源去包装推广,而这个年代华夏的唱片公司,还真没什么成气候的。
虽然也不说是全无建树,但还真没退出过多少实力歌手,更关键的是,在商业运营上往往后继乏力,无法长期推广。
核心原因当然是市场的不成熟,卖上百万的磁带,唱片公司最多能拿到三百万,各种成本一扣,真挣不了几个钱。
而各种广告商又不怎么在歌手上面砸钱,于是歌手们,就只能回到靠商演捞钱的路子上去,说到底,这是对自身名气和名望的一种消耗。
而到了湾湾之类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娱乐圈上下游打通,唱歌,演戏,综艺,通告,广告,商演齐头并进,造血机能自然不同。
少女时代如果能够顺利进军湾湾,那么其商业价值会成倍的增长,未来成果不可限量。
幸运的是,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少女时代的高三女生们已经结束了会考,正式毕业了。
至于高考,咳咳,算了,就别指望她们的成绩了。
这都能挣钱了,高中学历也够了,在这个年代,高中学历还真不是什么拿不出手的文凭,放到县里面,大小算是个文化人呢。
王旭本来想挺好,想让她们继续上学,但一旦放开了,那真就是心野了,拉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一边是风风光光的舞台,一边是埋头苦读的课堂,你就说哪边更吸引人吧。
所以,拉倒吧,回头继续找培训班吧,最好能混个文凭凑合凑合得了。
也算对几个小姑娘家长有个交代,未来说起来也不至于太丢人,好歹她们也是把高中完整念完了。
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文字是正经八百印在毕业证书上的。也许,大概,应该不算是九漏鱼了吧。
——
(明天见,以后每日一更,四千字。
和以前字数一样,据说每日四千字是人类的极限,超过的都是超人。
背着抱着一般沉,只是一次性更新罢了,时间大约在晚十点到十二点之间。
这样我就能陪家人一起吃个完整的晚饭,多谢各位的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