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GIT与创业者(2 / 2)

其实现在的规模来说,王旭已经不太需要往里面投钱了,这是一个金矿,所有人都可以挖,真别把别人当傻子,大家有的是方法从这一堆堆的代码中淘金。

现在就连IBM、微软和甲骨文都已经加入GIT的董事会了,他们都是捐了上千万美刀才进来的,他们傻吗?怎么可能。

现在的开源社区,由于大量的西方大学的加入,镜像站点几乎在以每个月一家的速度快速扩展着,亚洲的小日子,李家坡,欧洲的汉斯国,郁金香国,腐国,高卢国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镜像站。

丑国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也分别建立了镜像站点,让丑国的镜像站点总数增加到了四个,超过华夏成为了镜像站点最多的国家。

而华夏依旧只有帝都的水木大学本站,和魔都的交大镜像站两个,这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建立一个镜像站还是需要不少的计算机资源,价格不低,而且网络建设还只有东部相对完整些,西部地区还在吃土。

什么?你问原始数据怎么同步的?当然是飞机拉着光盘、硬盘飞,卡车拉着光盘、硬盘跑啊,这可是在可见的未来里,带宽最大的通讯方式。

开源这种东西就好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了,就没人能够控制得了了,王旭就是要靠这个打乱整个世界的软件生态,你想挣钱,没问题,但你想垄断?

嘿嘿,这边有免费的,分分钟就会有公司利用这些代码崛起卷死你。

你说王旭折腾这个快两年了,有收获吗?当然有,而且收获巨大,别的不说,数学库几乎已经建立完全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底层库也在全世界大学的努力下,快速地成型着。

乃至更细分的领域,比如,王旭初期搞的那个音乐处理软件,其中的声学计算就是独立的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家们最喜欢的基础库。

这些东西,可不是靠着闭门造车能搞出来的东西,华夏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的科学家去搞这些东西。但是海外的学者可多了去了,特别是当开源成了互联网科学自由的标杆的时候。

你起了个头,自然有人会不断地添砖加瓦,甚至独立项目出去,形成几乎无限扩张的形式。

基于此的数学软件封装都已经有了很多种,这可是互联网的初期,各种参与者的热情还没被磨灭的年代,很多封装甚至同样开启了开源项目,大家一起来完善某种封装。

比如,专门用来计算流体力学的一种封装,就是丑国MIT发起的开源项目,至少在王旭看来,拿过来,改吧改吧,就能用来设计飞机轮船了。

而这些东西出来了,谁的收获最大?丑国?当然了,他们有无数的科学家可以看懂并使用甚至改进这些东西,但他们也会因此丧失了对这些专业软件的控制权。

而要说全世界最能够学习的人,那恐怕非华夏莫属了,王旭曾经和姜主任详细地解释过这其中的道道,终于让上面明白了,这样的混乱局势,才是对善于打游击,打穿插的华夏最好的局面。

既然,咱们的国情自己明白,咱们自己是无法靠这个赚钱的,既然如此,那大家就都别靠这个挣钱了,光膀子卷,我大华夏怕过谁。

你丑国靠盗版,打垮了华夏几乎所有的软件企业,那好,我直接出免费的,反过来卷你的市场,你还没法告状,因为这其中,你们自己的大学出力甚至比华夏还多呢。

所以,别看GIT进入西方才短短一年,但其爆发的力量,以及蕴含的潜力早已经让无数人蠢蠢欲动,更有数不清的先行者们直接抄家伙下场干了。

前世的开源其实经历了很是漫长的孕育期,慢慢的从专业领域渐渐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其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各种不同的许可证制度造成的障碍。

好多种类的许可证是不允许商业化的,有些允许商业化的又需要事先交许可费用,且价格不菲。

但这些都被王旭一个几乎完全自由的许可证打破了,更是开创了先用,挣钱了再缴费的模式,这是后世很多底层引擎产品采用的模式,如果是自己开发的东西,显然先期成本就会非常地高。

但王旭这里却不一样,他充分利用了华夏本身的廉价劳动力,别觉得耻辱,这就是现实,国内无论是底层民工,还是高级教授,在王旭眼中就是廉价劳动力,包括他自己都是。

但正是这种廉价,加上自己本身对完全体产品的了解,以及软件产品结构的熟悉,可以让他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完成在外人看来根本不可思议的壮举。

那就是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把整个软件行业的产品线,翻了个底朝天,不是一样两样,而是几乎你能想到的商业产品,他都拿出来了类似的开源产品。

然后几乎是一次性的扔了出去,微软,甲骨文,AutoDesk,Borland这些公司,凭借着放任国内疯狂的盗版,几乎统一了国内的商品市场。

大学里教的,市场上用的,都是他们的产品,进而产生无法彻底的依赖,之后,无论是推标准,卖硬件,甚至直接起诉,都可以大肆地挣钱了。

到了关键时刻,来个断供卡脖子,就问你服不服,但这一世,王旭就当一回孙悟空,大闹天宫给你们看看,看看追求自由的丑国人,是否扛得住这真正自由的软件。

远景如何,王旭还不知道,但仅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不是小好,王旭已经看到许多的封装版本,发行版本,各种语言,各种风格,大部分选择了继续开源,这些一般都是各地的大学制作的本地版。

但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只在GIT制作了类似介绍页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开源,倒是提供产品下载。

GIT本来也提供这个服务,还能允许用户打星评价什么的,只不过这样的项目不能申请太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下载的版本太大,需要额外缴纳费用。

但这也相当于为这些产品保留一个打广告的地方,所以,绝大部分的开源衍生产品都会在GIT上保留这个广告,于是这里就成了王旭和GIT组织收集情报的地方。

——

(还有,今天写了8K,我有点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