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科研定位与剧组杂事
这事情,王旭和姜主任聊过,虽然和他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依旧和他聊过。
王旭现在彻底把姜主任当成垃圾桶了,有什么看着不顺眼的东西,转头就跑去姜主任那里聊上一阵,一面吐槽,一面建议。
他甚至连报告都不用打了,如果上面有人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自然会有秘书把建议书写好,然后王旭签字就行了。
还是学生的时候,王旭还故意藏着掖着的,现在编制到手,教授我有,未来院士可期,他简直可以说是放飞自我,什么有的没的都会和姜主任瞎聊。
别的不知道,反正姜主任换笔记本的速度那叫一个快。
姜主任有记笔记的习惯,好像这会儿的政府工作人员大多有这个习惯。他总是随身带两本笔记本,一本记日常工作的,另一本那就是专门记录王旭的各种牢骚和吐槽的,或者说专门记录王旭的奇思妙想的。
王旭的这个计划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他是有着充分的底气的,而底气,就来自于水木专利池中几乎源源不断产生的各种新技术。
技术池是有扩散效应的,从开始的自动化系材料系,到后来加入的机械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再后来,化学系,化工系,甚至建筑系,土木系,水利系都加入了进来。
在王旭已有的各种项目基础上,各种开枝散叶,更有好多,那是和现有项目几乎就没啥关系的,
但在可能申请到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思路可比小说作者还要清奇,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可不是只有做粽子的大师会干的。
比如新型的水泥,新的空心防火砖,各种新型钢材,陶瓷材料,各种人造石,聚酯材料,泡沫材料,都有项目立项。
其中不少还得到了王旭的批准,当然还有一些则推荐给了相关企业,让他们投资,总不能啥事都王旭自己干不是,这些工作,有姜主任代劳。
很多未来大概知道些方向的,或者在某音某站上有过科普视频的,王旭还都给出了研发意见,那就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会获得成功。
其中有不少都是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久,无毒无害,适合大范围推广的产品。
别的不说,如果新型大尺寸瓷砖能研发成功,就可以解决不知道多少楼宇的装修问题。
这可不是九十年代那种廉价感十足的白瓷砖,而是那种大尺寸看起来像大理石石材的地砖墙砖,王旭屋里铺的就是,两百来平的房子,光地砖就花了几十万,两千多块一平米的瓷砖,你敢信?
但偏偏这就是真的,王旭知道后都心疼了半天,那会儿他还没现在这么有钱,还是王霏贴钱才装修完,她还假装不知道,住进来的时候还一脸惊喜,这姑娘,真是惹人疼。
王旭要是早知道这么贵,他就不要这东西了,他是后世见惯了两百块一平米的大瓷砖,总觉得没多少钱,当时脑袋一热就设计了。
这么贵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会儿这东西几乎全靠进口,国内那就没哪个厂子能生产出来的,那挣你钱你就得忍着,谁让伱没有来着。
当然,这些项目从立项到研发,到设计方案,到实验验证,到小批量验证,最后完成结项,然后再到商业化大批量生产,最后再到上产能做成白菜价,其中的路途真心还挺漫长,可能十年都打不住。
但总得有个开始不是,现在搞,十年后还能赶上华夏建设的高潮,不是正好嘛,未来可期。
其中最受王旭期待的两个项目,看起来和建筑没啥关系,甚至现在的感觉都是实验室内才用的着的东西。
但王旭却有一种感觉,这些东西恐怕才是最好的建筑材料之一,这些材料就是纳米材料,和气凝胶。
其实,很多气凝胶本身也是纳米材料,这两个领域是分开的,但似乎又有很强的关联性,因为气凝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微观尺度上也是纳米级的。
所以,王旭这里干脆合并了一个大研究项目,给了一笔初始经费,大概描述了一些纳米材料可能的途径之后就抛给金教授了。
纳米材料是建筑涂料的最佳替代品,别的不说,光是疏水,不沾污渍,不长霉的这一特性,就足以让建筑的维护成本下降几个量级,嗯,特别是南方的家庭,恐怕没谁没被霉斑困扰过。
而气凝胶恐怕是目前最好的隔热保温材料,作为房屋的隔热层存在,那才真是环保又轻便,甚至可能让建筑的结构设计理论都进行重大的改变。
所以,王旭也给建筑系了一个课题,那就是研究在一些假想材料存在的情况下,建筑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能不能做到十天盖一栋30层的大楼,还得至少抗八级地震。
当然,这些假想也都有一定的假设基础,肯定不能凭空乱想,其参数基础,就来自于其他的那些科研项目。
这是把未来的整体设计提前进行了布局,除了刷论文之外,更能够对未来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样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扩大投资,狂堆钢筋水泥了。
前世三十年后的华夏,建筑靠的是钢筋水泥,王旭相信,即便这一世,也不会逃脱这一框架,毕竟那是成熟可靠,经历了百年验证的方案。
但同样,王旭也希望,这一世,至少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世界是多样的,科技都需要新的概念来补充,更何况是房子呢。
气凝胶和纳米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多到王旭哪怕听过前世的科普也说不清楚,至少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有可能形成气凝胶,各种气凝胶的功效却又各不相同。
有些特别脆,有些特别软,性质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部分大概就是结构都是纳米尺度的纤维支撑整体结构,中间则是空洞。
纳米材料那就更多了,纳米球,纳米管,纳米粉末,纳米金属,数不胜数。后世哪怕到了后疫情时代,纳米材料依旧主要还在实验室中。
有太多的东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对于王旭来说,科学的储备永远都不嫌多。
当然,这些东西的成果,可能要几十年才能真正走入生活,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仅仅是实验室产物,最多斥巨资建一两个样板给大家看看。
但那又怎样,高端的装杯不就是玩的这个嘛,买个车,买个表,在王旭的眼里可能都不如一块轻如鸿毛的砖头来得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