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里淑妃是几时回来的付巧言并不知情, 只是次日里去书房伺候笔墨时被淑妃拉着问了好些话。
有时是问她家里, 又或者想听她讲讲刚进宫的事儿。
除了坤和宫的那一遭, 付巧言知无不言。
坤和宫的事付巧言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错, 但显然无论是皇后还是冯秀莲都在当日直接淡化了这件事, 她要是再提出来就不太恰当了。
其他的事儿, 没什么不好讲。
说到在扫洗处的工作, 付巧言还笑说:“其实奴婢在家中是没怎么洗过大件衣裳的,母亲总说小姑娘会把手洗坏了不美,只叫奴婢洗小衣, 在扫洗处里头才知道衣裳不好洗。”
淑妃问:“那你觉得苦吗?心里头怨不怨恨?”
付巧言想了想,认真答了:“要说苦,确实是真的苦, 要说怨恨就没有了。娘娘且别摇头, 奴婢说的并不是场面话。”
“您许多年没出过宫了,许是不知道百姓们如何过日子。”
“就拿偶尔过来帮我家拆洗衣裳被褥的帮工大娘来讲, 她洗一天不过三十个铜板, 一月里也不能做满三十天的, 如是做二十来天, 也到不了一两银子工钱。且主家也多不留饭, 中午还要自己家去吃的。”
“这一两银子的工钱她一家子就能过的很是舒坦,如果家里男人还有些营生手段, 孩子们便能上得起幼学或镇学,要是学习好些还能免了束脩。奴婢就免了幼学三年的束脩呢。”
淑妃确实不太知道如今物价几何, 却知道幼学里要想免束脩最少是同级前三名, 想来付巧言成绩不会太差。
“你说的有道理呢,小丫头又要夸自己成绩好哩。”
付巧言害羞笑笑,淑妃心慈善良,待她实在不能再好了,她同她也是有些亲近的。
“娘娘别取笑奴婢,就拿奴婢现在的月例来讲,每月是半两银子,宫里管吃管住。一年四季还有两身新衣裳,其实是比外面工钱要高的。”
付巧言这一通话讲下来倒是有理有据的,她不去胡吹什么因为主子娘娘待人和善她不怨恨,她只说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收入比坊间还要好些,自然也不用去怨恨。
跟聪明人说话是极简单的。
淑妃点点头,又问她:“你弟弟,你都安排好了吗?”
说到弟弟,付巧言眼里多了些光彩来:“我弟弟今年有十二岁了,他其实从小比我还聪明的,那年他病得厉害,我实在无计可施就求了同父亲交好的县学书吏,他同我说小选名额还没满,要是我愿意去可以把那十两银子留给我弟弟,且在荣宣堂给他留个位置。”
荣宣堂是荣氏立国后主持开办的善堂,所有州府都有设立分堂,由宗人府和驸马司一起督办,善堂主要是抚育孤儿,因人力有限其实也不是所有孤儿都能进去。
付巧言这也算是给弟弟托了关系。只要能进荣宣堂,弟弟用她留下的银钱看好病,又能有个容身之所,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打算了。
付巧言笑道:“那孩子聪明着呢,身体能好饿不死自己,且荣宣堂里只要书读得好还能有机会上镇学,奴婢从来不担心他。”
她说起弟弟的样子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淑妃很容易就能看出她同弟弟感情极好,也打心底里相信弟弟的聪明,她已经几年没见过他,却依旧相信他能过的很好。
淑妃沉吟片刻,望着她越长越光彩照人的脸庞,终于道:“如果你想知道他的近况,我可以让家里人去打听打听。”
付巧言愣住了。
淑妃慢慢垂下眼睛,她站起身来走到窗边茶桌边上,伸手招呼付巧言:“丫头过来,坐这里,我有事同你讲。”
她表情十分严肃,付巧言也收起脸上的笑容来,规规矩矩坐到椅子旁边的绣墩上。
“娘娘请讲。”
淑妃偏过头来,定定看着她。
这一年来付巧言日日都要过来伺候她读书,人很聪明机灵,长相自是顶尖,声音也婉转动听,最要紧的是学识品性一点都不差,除了太偏门的书她会有不太认识的字,大半话本经书她几乎全都认得。
她知道她是一心想回家的,但……她也知道付巧言很是懂事。
也就是说,她懂得取舍。
淑妃终于张口问:“如我想让你一直留在宫里,不归家去,你待如何?当然,你弟弟那边沈家会安排好。”
付巧言这一次倒是没有发愣,或许是有了些心理准备,也或许猜到了什么,她看起来并没有太多惊讶。
她只问:“是留在娘娘您身边,还是……?”
淑妃轻轻笑了。
“你一直是个聪明孩子,我是知道的。”
“锦棠身边没什么得用人,那些侍寝宫女他一个都不喜欢,如今他封了郡王,也将十七了,身边没个人不成。”
付巧言只觉得一颗心扑通扑通,将要跳出喉咙。
淑妃缓了缓,继续道:“皇后娘娘那边也有些安排,但我也只放心身边的这些人,总怕她们不能一心一意对锦棠。”
付巧言张张嘴,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淑妃轻轻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