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第一轮炮弹掉落下来的时候,步兵第4师正在向列城展开迂回,所以正在攻击前进中的部队在遭到炮火打击的时候,当即收缩了部分兵力。而这个时候,印军第14军唯一的机动力量-第3步兵师的一个装甲连,正从城东的方向冒了出来。
“是阿琼!”前卫连很快的发来了报告,那几个怪模怪样的战车正是印度陆军的‘骄傲’-阿琼式主战坦克。要说这种战车也是一种失败的战场,坦克战斗全重达到58.5吨,高达3米,宽度超出了印度铁路运输极限标准至少6厘米。车重严重超出标准13.5吨,也是世界坦克设计之最,更糟糕的是,印度的大部分桥梁根本承受不了如此笨重的坦克;连自己国家的铁路极限运输标准都可以不考虑,印度的这些设计人员可谓是高明到了极点,也正是如此,这种战车也只能配置在北方、西部的沙漠、荒原地区。
至于120毫米线膛炮,据说是因为仿效英国陆军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观瞄系统、双向稳定器等零件完全都是进口,甚至连机枪都是进口的俄制机枪。把炮塔安装在在t-72m1的底盘上,从而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尴尬。
也就是这种‘大头’模样的战车,在此时却是成为了攻击的主要力量,此时的列城城内,唯一能够依仗的力量,也就只有这个装甲连了。在七拼八凑恶劣些伴随步兵之后,一场反击便是便是开始了。而此时的位于城郊的印军遗弃的预设阵地,刚刚完成了收缩的步兵第4师则是迅速的以第12步兵团的一部展开迂回,同时以团主力向前突进。
印军掩护性的火力很猛,但他们在前进的途中也同时开始遭到打击,损失了不少步兵战车、装甲车辆。而且城内本就不多的炮兵因为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故而只能被动挨打,几个榴炮连阵地被第4步兵师的155毫米榴弹炮的急速射火力所覆盖,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
而城北的军直属炮兵旅则因为猛烈的攻击而损失惨重,人员伤亡几乎殆尽,被迫瘫死在预设阵地以南3公里之处。而中国军队则是在又是炮火和陆航的火力支援下,已经锲入到了防御纵深,更多的部队还是继续前进之中。
这个时候的一个装甲连怎么都算不了什么。虽然要求炮兵在保障进攻部队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时候,必须要实施的猛烈的火力准备,因为目的在于以不间断火力压制、毁伤敌纵深兵力兵器,为进攻部队及后续梯队向敌纵深连续突击创造条件。
可是由于己方的炮火接连遭到打击,而通常炮兵又必须是在开始于进攻部队完成当前突击任务,向敌方纵深实施迅猛突进时,实施炮火掩护,直到完成后续任务。虽然印度陆军一度在在更新其陆军作战理论时将处于突击阶段的炮火掩护,自火力支援体系中所中分离出来,以确立保障进攻部队支援纵深战斗时,能够将火力突击的独立地位发挥出来。
每个步兵师拥有3个步兵旅以及1个营级规模的装甲团,师属炮兵旅则下辖3个直接支援炮兵团,每个团18门105毫米或130毫米榴弹炮;1个全面支援炮兵团,装备有18门155毫米榴弹炮;1个拥有12门120迫击炮的独立迫击炮连。可是这样有限的炮兵在一贯强调‘大炮兵主义’的中国陆军的面前,的确算不了什么。
而且中国陆军炮兵单位的基本作战组织形式虽然与火力支援类似,但所不同的是,师、团、各级炮兵在针对火力支援以保障纵深及深远方向突击的问题上,各有分工,而这种分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编制级别越高、拥有火炮配系越全的部队来讲重要性越强。而且,本身这种火力任务形式也是对传统理论中合成部队突破敌防御前沿,装甲部队突入向纵深发展的作战模式的延续。可以说,正是如此,整个印军的反击刚开始,炮兵阵地便被中国军队的反压制炮火所覆盖,而失去了炮火的掩护之后,单纯的反击将会死得很难看。
面对印军的炮火瓦解之后的狼狈,步兵12团当即决心以团属炮兵以及团属火力支援营对印军的装甲力量进行急火攻击,团主力则从11团的侧翼对实施反冲击,同时配合师部炮兵团的炮火,一鼓作气打垮当面之敌,从而趁印军反击混乱的机会一举攻入列城。
半小时后持续数分钟的155毫米榴弹炮雨揭开了步兵第4师攻击前进的序幕。从进入准备阵地,到炮火掩护开始,这段时间对于每一个官兵来说,都是极为漫长的,虽然这急袭的炮火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低于每个人来说,都似乎像是数年之久,这种等待是让人感到坐立不安的漫长。处于在左翼位置上的第12步兵团主力开始完成集结,并控制在第11团的侧翼,而团属火力支援营则是开始排好冲击队形,在印军预设阵地处,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