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聆篇_第一百八十九章节 横刀立马(七)(1 / 2)

功勋 绿窗幽梦 1621 字 2022-12-15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前进!”此时的兰吉特上尉显得很是兴奋。因为此时,他所在的方向是整个部队的攻击正面向,尽管此时看来,这个方向只是一个侧翼。但是一旦冲入中国人的防御线,那么这里就会成为正面。因为莫汉少校会将一个连的装甲力量加强在自己的方向上。那个时候,部队将做一个旋转,直接的压垮中国人的防御。兰吉特上尉很荣幸自己能够指挥两个装甲连,成为打开突破面的指挥者。

兰吉特上尉这个时候很是得意洋洋,他探身在一辆t-90s主战坦克的炮塔外,捂着耳麦,对着自己的部队下达攻击命令。他注意到了中国人的防御线上的漏洞,那些愚蠢的中国人居然没有加强侧翼的防御。

看着兰吉特上尉指挥的部队正席卷而去,正在正面指挥部队的莫汉少校更是得意了。他有些志得意满。他决定要好好地教训那些中国人,因为在这个印度民族主义者的眼里,中国人就是那些个带着竹斗笠留着山羊胡子,露出一脸阴险笑容的中国农夫。这些该死的中国人,一点也不知道知恩图报,1950年代,中印关系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也就是所谓的“巴伊、巴伊”的时代,但却是那些该死的中国人反过来恶狠狠地伤害到了伟大的印度。

莫汉少校很是愤怒,他要给与那些中国人以好看,其实他并不知道的是,无论怎么样,中印之间冲突的根本,不过就是印度人的一种自我心态的结果。当初独立后,作为“女王的皇冠上最璀璨明珠”的印度,的确是比1949年才建国的中国强多了,本身,无论是从国土、人口,而是经济条件而论,印度在英属殖民地中都处于一种领跑位置,而不结盟运动组织诞生后,印度又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盟主”,由于不结盟组织在当时成为了独立于苏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这使得印度成了不结盟运动组织的首脑国家,而印度人则是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个印象:印度已经是世界第三了。

出于进一步壮大不结盟运动组织,扩张自身影响力的考虑,在1950年代,印度对中国采取了相对比较友好的态度,甚至在1955年尼赫鲁还邀请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可就算是这样,中印边境地区还一直冲突不断,在1954年至1959年间,中国边防部队与印方情报部门控制的巡逻队曾有过数次小规模交火,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于1959年10月,那次冲突印方巡逻队被击毙九人,其余悉数被俘。

在多数印度民族主义者的眼里,那些冲突都是中国人的忘恩负义,而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更是让印度人感觉到了伤害。因为那一次战争让许多旁观者都觉得“堂堂世界第三”、“亚非拉的领袖”竟然被中国人揍得魂飞魄散,更糟糕的是战局的不利居然使得“不结盟运动”组织的领导者-印度及其领导人不得不放下身段向苏美等过寻求援助,譬如尼赫鲁就曾亲自致信肯尼迪求援,这显然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组织当初组建的初衷。

那一次战争,当新德里的政要和富商们甚至做了迁都的打算时,印度军队都还在颓废,以至于一直到中国高姿态的开始撤军,印军都还没有组织起反击。加上美苏两国对于印度这个第三世界国家“盟主”的拉拢,无疑都使得印度的国际政治资本和影响力都一落千丈,新德里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信受到重创,尼赫鲁总理一气之下撒手人寰,于是就这样,中国成了47年独立以来,对印度“伤害最大”的国家,。 正是这种原因,印度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敌视,甚至不亚于当初日本右翼势力和韩国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敌视,而印度国内媒体鲜见对中国的真实、客观的宣传,又使得很多印度人眼里,他们边上仍旧是一个充满了的落后国家。这种敌视和不负责任的宣传,也就使得更多的民族主义者在对中国充满仇恨的同时,却并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譬如莫汉少校就是一个典型。

莫汉少校并不将他的对手放在眼里,虽然第9军已经遭到了不小的打击,虽然之前的战事中,包括北方军区司令部所辖部队在内的不少印军部队不是覆灭,就是重创,但是莫汉少校还是并没有将自己的对手放在眼里。他并没有看得起那些中国人。在莫汉少校看来,那一切只是一些高级指挥官的无能,那些失败只是一些可耻的低级军官没有为印度而死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