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土邦的独立与完全自主,中国人所抛出的第一条,就让许多落魄的土邦君主们欣喜不已。这个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因为当初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土邦的王公只是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但君主却是会失去统治权,部分君主得以保留世袭称号。所以当时所发生的那一切,对于这些习惯了奢侈生活、为所欲为的土邦王公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耻辱。
如今中国人开出这样的条件,自然是让一些土邦君主们感到欢心了,因为当初被剥夺了权力时,他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时候,一些地域较广、人口较多、且掌握有武装部队的土邦如海德拉巴、迈索尔、印多尔、查谟-克什米尔、特拉凡科尔、朱纳格特等土邦王公,是很心不甘的,他们不仅仅是对蒙巴顿方案将土邦置于“不幸的位置”表示失望,在这些王公们希望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一再请求英国政府允许它们以自治领身份留在英联邦内,海德拉巴土邦发布公告,声称在英国丧失对土邦的最高统治权后,海德拉巴有权利保持其独立主权地位,特拉凡科尔土邦宣布在1947年8月15日英国向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时候,它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尽管它表示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印度其他地区合作的同时,他们还在谋求另外一条出路,也就是一种权力上的攫取或者第三线道路。
土著王公们的念头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能够被满足,印度印度国大党领袖对土邦问题非常敏感,在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会议上,尼赫鲁提声明印度领域内的独立土邦对国家来说将是一种危险,不允许土邦与任何外国或任何独立政府在防务方面有任何联系,“我们将不承认在印度有任何形式的独立的土邦”,“任何外国政权承认这种独立将被视为不友好的行为”。并且告诉那些土邦王公们,他们的唯一选择是土邦单独或组成团体和省一样平等的伙伴加入印度联邦。而印度国父甘地更是宣称,印度土邦宣布独立就“等于向自由的数百万印度人民宣战”。在两位杰出领导人表态的情况下,全印国大党委员会立即通过决议,拒绝承认任何土邦有权宣布自己独立、与国内其他地区分离。
由于国大党的态度,多数土邦王公虽然很是不心甘,但是最终在蒙巴顿和印度土邦部长帕特尔、梅农等的努力下,大多数土邦还是选择了妥协,他们都与印度自治领签订了《加入协定》,并将国防、外交和交通三项权力出让给印度联邦政府,其余所有事务仍由土邦政府掌管,中央不干预。多数土邦王公妥协的时候,只有海德拉巴、克什米尔、朱纳格特、焦特普尔、博帕尔和印多尔等少数土邦还犹豫不决。这其中,特拉凡科尔、焦特普尔、博帕尔和印多尔等最后迫于印度强大的压力,最后还是加入了印度联邦。而海德拉巴土邦的王公阿里汗企图凭借自己拥有的财富使海德拉巴成为独立国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但在1948年9月13日,却是尼赫鲁决定采取军事行动,9月18日,印度政府军进驻森肯德拉巴德,海德拉巴正式向印度投降,纳入中央管辖之下。至于克什米尔,那就更是严重了,1946年,占领了克什米尔的英国殖民者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两地合二为一后,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比例,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从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由于巴基斯坦在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两个土邦的争夺中失利,因而不能容忍印度在另一个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土邦继续得势,便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以土邦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为由,主张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而土邦王公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次日,印度政府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由此触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成立印巴委员会,并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和以公民投票来决定土邦归属的分阶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印巴双方对此均表示接受,并于1949年1月1日实现了停火。同年7月,两国签订《卡拉奇协定》,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土邦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克什米尔从此被分割成印控区和巴控区。自此之后,“克什米尔问题”形成。
那段历史,许多王公都还记得,虽然印度中央政府支给土邦君主年金,以换取土邦并入印度联邦,但1971年,印度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土邦君主的年金,其称号亦被废除,王公的资产多被充公。一般所认为至此,所谓王公贵族的时代在印度就结束了是不正确的,因为许多土邦君主依然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着。如今这些继承了祖辈的“历史遗产”的王公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