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一种安排,朱铁军并没有什么意见。其实,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辅助林振华把基地建设起来,经过几年的接触,朱铁军对于林振华的能力和品德都有相当的信心。他需要做的,只是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帮助林振华避免一些可能的错误而已。
浔阳市政府对于化工设备基地落户浔阳是非常支持的,在各方面,尤其是用地方面,给予了极其优惠的政策。洪予安亲自督办此事,指示规划局、土地局、农业局等部门联合办公,迅速落实了3000亩的建设用地。
在这裏,需要说一下整个国家的大背景。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到1984年的时候,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国家开始着手进行城市综合改革。城市在投资、用工、征地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可以自主执行许多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决策。汉华化工设备基地的建设,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背景。
建设一个生产基地,当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出口任务却不能耽搁。幸好,林振华在此前曾在汉华实业公司的厂区里建起了几座大厂房,本来是打算用来作为公司拓展新业务使用的,现在正好拿出来供化工设备基地临时使用。未来,等基地自己的厂房建成之后,再把这些生产任务转移过去。
经过研究,四套大化肥设备的生产任务进行了分解,其中,汉华机械厂在丰华县的厂区只承担其中2套设备的主机制造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都是机加工,能够在汉华机械厂现有的厂房里完成。另外2套设备的主机,以及全部4套设备的压力容器部分,则全部放在浔阳基地完成,这也是为了使得生产过程更为集中,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于是,汉华厂容器车间的全班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浔阳,住进汉华实业公司给他们安排的宿舍里。浔阳是个地级市,比丰华要繁华得多,所以汉华厂的这些工人们呆在这裏,丝毫没有委屈的感觉。每隔一两个星期,基地都会派出卡车送一部分工人回丰华去度周末,两地相距200多公里的路程,大家还是能够接受的。
仅凭汉华厂的人马,自然是无法完成4套压力容器的生产任务的。就在朱铁军和冯旭觉得一筹莫展的时候,林振华向他们展示出了自己手上的秘密武器,那是一支由将近100名退休的钳工、电焊工组成的高级技工队伍。
“这些人都是宝贝啊。”朱铁军派人对林振华贡献出来的这些技工进行测试之后,乐得合不拢嘴。这些工人来自于不同的工厂,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有些人甚至于原来也是在化工设备生产企业工作的,说起技术方面的问题来,甚至于比冯旭、杨春山等人还要精通。
林振华道:“这些人,都是我安排人从南都、武汉等地方挖来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顶替的问题而提前退休了,但身体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能够发挥余热。他们原来的厂子用不上他们,我就一块都搜罗过来了。”
“太好了,有了这些人,我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容器车间了。”朱铁军信心满满地说道。
除了钳工和电焊工之外,岑右军的机床附件公司里还有100多名机床工,正好能够承担另外2套设备主机的生产工作。化工设备主机都是大件机械,精度方面的要求远不如机床附件更高,所以这些人完成这项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林振华把汉华机械厂过来的工人与浔阳这边的工人充分混合,编成工作小组,让他们在生产中互通有无。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把汉华厂工人的经验迅速地传授给那些没有做过化肥设备的工人们,另一方面则促使这两个不同的团队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人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设备。林振华以化工设备公司的名义,发出去了无数的订单,从各处订购机床、焊机、起重机、探伤设备、测量仪器等等。由于泰国方面支付的只是一部分预付款,总额还不足以支撑起这样庞大的采购计划,林振华便从汉华实业公司的账户上挪出了相当大的一笔资金,用来填补亏空。
在林振华到处采购设备的时候,谢春艳提醒他道,石化机放弃压力容器的生产,正好腾出了一大批设备,建议他们去收购过来,价格方面,自然是极其优惠的。于是,便有了前面的那一幕,林振华带着一帮人,欢天喜地地去了一趟石化机,拉回来满满四大车的设备。
姚鹤良带领的华青大学团队在这项工程中也没有作为旁观者,林振华热情地聘请华青大学机械系作为顾问机构,协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姚鹤良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从华青大学的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请来了几位大牛级的教授,与林振华签订了一个远期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是帮助设计40万吨级的大化肥设备。
万事俱备,大家也没时间再去等待什么黄道吉日。林振华广撒英雄帖,把各方领导一齐请过来,搞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启动仪式。
车间里,电焊火花像焰火一般飞洒起来,繁忙的生产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