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招贤纳士(2 / 2)

工业大明 小酒浅酌 1553 字 4个月前

张雷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有本事的人,咱自然是优待,不瞒你们说,我现在正在修建一处招贤馆,有能耐的,不但能够从我这裏领取数量可观的月钱,更能够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若是像他这样的……”他指了指刚才第一个人,接着说:“本事没有脾气还特别大的,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多看一眼。能够付出多少功劳,我便给他多少酬劳,公平公正。”

严觉也站起来发话道:“本县会在今后一段时间裏面陆续规划出大片荒地,分给种子,若是想留下来讨口饭吃的,本官都欢迎,若是来捣乱的,先抓进大牢关上三年。”

这最后一句话顿时把人给吓着了,议论的声音都小了许多,张雷得以继续挑选。那些年轻力壮的都被罗德曼挑选了出来,足足有六七十人,张雷心思一动,顿时准备将这些人收编进张家第一衞队裏面,凑够百人。

那些壮年劳动力张雷准备将他们安置进工厂裏面,今后成立军工厂生产钢材之类是必须的,这些人刚好有力气。

妇孺们由县里出钱暂时弄个难民营安置了,等到来年开春了发给种子和土地,进行耕种。至于剩下的那些年纪不大不小好吃懒做的,张雷丝毫不客气,叫人将他们赶走了。原本他们还愤愤不平,不过在大刀的威胁下,却是没有反抗的勇气的。

空地上现在还剩下数百人,也算是济济一堂了,不过形象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些了,忙活了这么久,张雷最满意的事情就是自己能够凑够一支百人队伍,好好训练的话以后必然是嫡系部队。还有那些壮年,只要军工厂能够开起来,工人都算是现成,也省去了很多麻烦,不过现在唯一头疼的事情就是怎么安置他们。

“巢县突然增加了这么多人,以后估计还会有人过来,不知道你有什么计划没有?照这样下去的话恐怕不说是你,本县也有些吃不消啊。”严觉有些担忧地说道。他作为一县最高领导人,稍微开开后门还可以,要是大规模的弄的话必须要上报朝廷的。

张雷笑着说道:“咱们可以以工代赈,知县大人,你看,咱们这还有这么多工作要做,学校的建造,教堂的建造,还有招贤馆,开垦荒山等等……大人可以发布命令,让他们做工,领取工钱,这样一来大家虽然解决不了住的地方,但是最起来吃穿用度的是解决了。等到土地都开垦出来了,再发给种子,这样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不就都可以安置出来了?我再出一万两银子支持大人的工作,你看如何?”

“你这小子真有一套,哈哈,就按照你说的去办。”严觉接过张雷递过来的银票揣进袖子里,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笑起来。

说做就做,张雷已经拿到了严觉的授权,只要不违背他的意愿,张雷可以随意行事。他将徐家营的地图拿了来,在群山环抱之中,标注了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分别是靠近码头的钢铁厂,第二个是钢铁厂旁边的员工宿舍,第三个地方是普通居民区,然后就是正中央的招贤馆。招贤馆比其他建筑都要气派高大,按照张雷的设想,这招贤馆必须要成为人人向往入驻的地方。

张雷突然想起那个高程,于是赶紧去找到他。洗漱过后,他已经显得精神了许多,穿着管家刚刚帮他去买的合身的衣服,倒是真有那么一点侠士的味道。

看到张雷过来,高程双手握拳,单膝跪地,说道:“高程多谢大人知遇之恩。”刚刚他从别人口中得知张雷还有官位在身,于是便这样称呼。

赶紧扶起高程,张雷说道:“免了免了,对于有才能的人我向来是十分尊敬的,说什么知遇之恩,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对了,你给我说说你的故事吧,戚继光是我最敬佩的民族英雄之一。”

高程点点头,便和张雷进了书房裏面去,将高家的事情都说给张雷听。

原来,高家祖上戚继光手下一员副将,也算是身份显赫,可惜战死沙场,为国尽忠。后来家道中落,也幸好男丁都学得武术,家族也还算是能够维持下去。可惜不久之前被叛军攻陷了城池,家破人亡之下高程开始了逃亡,来到巢县,刚好张雷招贤纳士,于是就过来了。

“唉,战争真是害人不浅,贪心的人想要通过战争扩张自己的权势,爱好和平的人也要通过战争来以暴制暴,百姓真难做。”张雷不由得感叹道。

对于张雷的观点,高程十分赞同,说道:“古人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地下的人民,总是最难过的一群人,好处得不到,但是一出了事情,冲锋陷阵的却都是他们。”

张雷说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采药招揽人才,不说是为了什么保家衞国,最初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保护我的家人,保护这一方百姓而已。现在我已经有了一支百人队伍,你来教授他们近战。先前那个外国人你看到了吗?那是我从遥远的外国请来的,专门为我训练士兵的。”

“嗯,好,我来教他们高家刀法。”对于张雷的要求,高程满口答应下来。

现在军事上已经有了两个人来辅佐,而且农业方面有了这么多流民,早已经打发他们去开垦荒地去了,数百名壮汉被叫去修建教堂,有了凯撒和威廉两个人督造,他十分放心,因为这毕竟是这两个外国佬要的东西,肯定比他这个“异教徒”更加尽心尽力。

这事情忙完了,张雷突然想起茅栓还在接受治疗,于是骑了马到郎中家裏面去看看怎么样了。原本说是请郎中每天到家裏面来的,不过郎中说自己要随时观察病人的变化,于是接到了家裏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