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回北京(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80 字 2022-12-10

这一天的时间,胡杨他们就在鸭绿江那边乒乒乓乓的打了整整一天的枪。而华夏农机今天也不安静。

有来自香港的消息,有来自北京的消息,还有来自沈阳的消息。但没有意料之外的消息。

在传呼机还没有发明和普及的年代,消息的传播是非常受限的。丹东发生的事,现在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在传呼机被发明并普及之前,消息的即时性主要还是要看人的距离和固定电话的距离。

胡杨的假期已经结束了。在丹东吃过最后一顿晚餐之后,他就和戚杨一起登上回北京的火车。

从丹东直达北京的火车三天才有一趟,出发时间都是晚上十一点。简友德没有同行,他要负责把按计划后天离开的李西平父子安全送回北京。

李西平现在可是一个宝贝,可是要进行全程呵护的。

从丹东到北京的绿皮火车,正常来说应该是三十多个小时。但还需要考虑到经常出现的晚点情况,四十个小时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项凌江给胡杨弄到了卧铺而且是软卧。请注意,这个动词是“弄”而不是“买”。

卧铺尤其是软卧,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买软卧票是需要有一定级别才行。光有钱,那最多就是硬卧。

胡杨并不意外项凌江在铁路系统里也有这么“好使”的关系。如果说军队系统里那个大院的关系网最大,那肯定是总后大院排第一。

人家是总后勤,哪个兵种不和后勤打交道。建国之后所有戴着大檐帽儿的单位,基本上都是军人复员回地方的首选。

除了公检法国地税之外,铁路也是戴大檐帽儿的。在今年之前,还有专门的铁道兵这个兵种。1984年1月1号,铁道兵刚刚全体转业到了铁道部。这连一年都还不到。说起来算是所有地方系统里和部队挨得最近的一个。

卧铺车厢在列车的最后,只有一节。往车头方向依次是餐车车厢,再然后是三节硬卧车厢,然后是十到十五节硬座车厢。

可能是因为胡杨和戚杨都太年轻了,身上又都没有那种“领导”的架势。检票的列车员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放行。

旁边那位就不一样了,从头到脚再到周围一圈人,都是一个典型的领导样子。

中年微胖微秃,抽的是万宝路,用的保温杯。检票的时候,都是下属把票递过去的,这位连手的没碰一下,背着手就过了闸口。

胡杨也不由感叹:“这就是传说中的有牌面吧。”

戚杨淡淡回应:“应该是大企业的领导。我刚听到他们喊他厂长。”

虽然是半夜发车,可坐车的人可不少。乌泱泱的挤出闸口,都在寒风中朝着自己的车厢一路小跑。

软卧车厢在列车最末尾,胡杨两人身边自然越走人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几个人,其中也包括那位领导和他的随从。

这时胡杨两人就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他人,当然不包括那位领导。每个人都是大包小裹的,至少也有那么两三件行李。

可胡杨的戚杨两个,每人手里就只有一个手提包。看起来完全不想是要坐长途火车的样子。

上了车对号入铺,胡杨两人是比较靠前的上下两个铺位。很不巧合的是,那位领导离他们还挺远的。

一番忙吵杂忙乱之后,能有差不多一半人的人离开了车厢。其中大多数是买了站台票专门进来送人上车的。.

还有几个就比较...他们是陪同领导出门的,但他们的票却并不是软卧。所以在发车前,要先去自己的车厢找位置,等检完票之后再回来卧铺。

而这个时候那位最有牌面的领导,就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了。

果然很有牌面。

从车窗里胡杨看到那两个陪这位领导出门的人,正在外面跑向车头的方向。看这个着急的样子,明显不是去只隔了一个车厢的硬卧。

胡杨突然胸中生出一丝感慨:“戚杨啊,历史你了解的多吗?”

戚杨回答:“不多。”

胡杨接着说道:“那你知道哪些朝代的大臣见了皇帝是一定要跪着才能说话的?”

戚杨略微想了一下,说道:“不是一直都这样吗?”

胡杨看了他一眼:“跪,作为礼仪一直都有。但必须跪,无路如何都要先跪下再说话,只有元朝和清朝。正好现在没什么事,我就给你说说,你先去打两杯水。”

戚杨打水回来之后,胡杨就坐在下铺说道:“咱先不说太远,就说汉唐时。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是跪坐,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我们熟悉这种桌椅,而皇帝也是同样的姿势。

宋朝,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基本是站着。而一些重臣或老臣,还会被赐座。礼贤下士这个成语听说过吧?”

戚杨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