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谈贷款(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05 字 2022-12-10

六月下旬,不需要参加期末考试的胡杨回到了辽宁。

照惯例,胡杨的身边还是戚扬和简有德两个人。柏青因为有工作,只能留在北京。

这一趟回沈阳,有两件大事。严格的说来,这应该是一件事。去年胡杨就让邢鹏他们考察沈阳地区的工厂。之后又从中筛选出了一部分,计划准备承包。

承包不同于收购更不同于恶意收购。承包有一个前提,就是不改变所有制形式。承包关系确立之后,只要按时交付租金就可以了。

相比收购,承包手续和过程都要简单很多。但相对的,承包人对于所承包企业的管理自由度也很低。

但现在才1985年,中国还没有国有企业破产的先例,自然也就没有企业整体拍卖和转制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家正式破产的企业就在沈阳。时间是一年之后的八月,沈阳防爆器械厂在沈阳正式宣布破产。国企改革也自此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

这件事,不出意外的话还是会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发生。今年的三月份,胡杨就在《经济参考报》的头版看到了那篇著名的《改变“杀富济贫”的老办法沈阳市做出处理破产倒闭集体企业的规定》。

这个规定也意味着,破产这个对国人陌生的名词,就要进入并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不过现在,这些都还没有发生。承包就是自然人获得企业经营权唯一的选择。

对于胡杨来说,承包的自由度太小了,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是目前不得以的选择。

沈阳曾经被称为东方鲁尔。拥有几乎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在沈阳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类别的工业企业。由此可见沈阳在过去是多么辉煌。

然而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东北的重工业都陷入了泥潭。轻工业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整体的下滑趋势已经显现。

大规模转制重组,也就是令那一代人记忆深刻的下岗潮,发生在九十年代初。如果是以一个纯粹商人的角度来看。在那个时期抄底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胡杨不是一个商人,虽然他在很努力的赚钱的,但钱永远不会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

而九十年代初关于北方大国那场变故,才是胡杨这些年一直准备的核心。那个巨人的遗骸能够给提供海量的养分。

对沈阳工业企业的摸底,邢鹏他们前后差不多做了半年的时间。但他们也还是不敢说有一个特别完整的结果。只能说勉强达到了胡杨的要求。

有一些领域是胡杨“不感兴趣”的。比如以沈飞为代表的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轴承制造、电机制造、自行车以及各种基本工具工具的制造企业,比如锤子、扳手、老虎钳这些。

基本上这是两头冒尖的工业领域。前者大多是高技术附加,后面这些则是低技术附加。

胡杨选择的区间在中间这段。主要注意力放在大型机械制造、大型机械加工、压力容器制造还有特种钢材制造。

可光是这四个领域,全沈阳就有近百家大小不一的企业。这个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规模,设备和地理位置。

因为是自由度比较低的承包,这个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后续的变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先一步保住这些工厂,最低限也要留住人才。

大量的高级技工,是沈阳乃至东三省最有价值的财富。胡杨必须尽可能的把他们都留在这里。东北振兴不能没有他们。

想要把人才留住其实很简单,一个有尊严和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说出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要做到还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

仔细的评估之后,最后是在铁西选出六家企业。一家特种钢锻造厂,一家冷轧设备厂,两家机械加工厂,还有一家是压力容器厂。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冷轧设备制造厂,是上千人规模的大厂。而规模最小的是压力容器厂,满打满算也就是五十来个人。

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这小厂的承包难度一点也不比大厂小。就是因为厂子小,所以效益还过得去。而只要还过得去的厂子,基本上都不太愿意被承包。

具体到这家名叫5889的压力容器厂,原本是一家军工企业。七十年代已经经过一次改制,从军队下属企业变成地方企业。

有原来军工的底子,所以常规产品都是二级压力容器。据说以前也可以接少量一类压力容器的活,但随着那一批老焊工退休之后,现在做二级压力容器的合格率都下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