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做人留一线(2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681 字 2022-12-10

八十年代,环保意识刚刚兴起。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工业废渣还做了一些专门的要求。但是任何办法在刚刚开始试行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较常见的就是一刀切的情况。不考虑具体情况,大范围使用同一个标准。乍一看,这似乎是体现了公平。但我国幅员如此辽阔,各地人文、经济、自然条件都存着巨大的差异,只用一个标准肯定是不行的。

工业废渣中大多都是有毒有害有污染的,有一些还是易燃易爆。想要把这些东西无害化,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靠各个单位自己搞科研,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基本上都只是学习学习精神就算了。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最多是在有检查的时候稍微做点表面功夫。像是给一些车间放放假,或者把排污运污的时间改在晚上之类的。

而华夏科技的出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解决各种工业废渣的问题。关键还是都还是不需要花钱的。所以像华孚电厂刘副厂长那样深受粉煤灰困扰的领导,甚至愿意自己单位出车送货上门。

对于这样的大气的单位,胡杨也完全不跟他们客气。直接让他们把粉煤灰送到丹东去。那里就是华夏科技的建设重心。

前有上面的文件,后面华夏科技又四处登门,华夏科技这个动静弄的可不小。说整个东北有点夸张,但说整个辽宁的工业系统,最近都在谈论华夏科技这个私人企业。

华夏科技公司也的确有很多可说的故事。从获得大笔贷款,雷声大雨点小的承包。而就在这个看似陷入低谷的时候,突然一个文件从“天”而降。华夏科技公司成了“工业废料综合治理试点单位”。

体制里对政策公文有深刻理解的“老油条”们,在看过这份文件之后,其实已经发现了这里的潜台词。

文件全篇都是“建议”,而且除了名头之外,并没有给华夏科技公司规定“特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策安排,倾斜和扶植之类都没有。在他们看来,这个名头其实很虚。

这个名头本身不重要,因为并没还有什么对应的权力。真正重要的是这文件是谁给发的。

其实胡杨何尝不是也希望有点政策方面的优待,但他要得太急了。

罗鹏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件事落实已经是极限了,没办法要得更多了。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式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好处,才能这么快的通过审批。

辽宁工业系统内对于华夏科技的态度非常两极化。

一部分是看好的。他们认为华夏科技虽然在承包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但也因此留下了大笔的贷款。甚至有不少人正在研究,也利用这种模式获得银行的贷款。

相对而言,这些都是心思比较活泛的人。在这个转型期,他们适应的会更快一点。因此他们也会更加清楚,钱在这个市场环境下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其实看衰华夏科技的人更多一点。他们就是那些能从文件解读出潜台词的那些老油条。他们基本上都在体制内混得不错。自认都非常熟悉体制内的各种规则。在他们看来,华夏科技的动静虽然大,但后劲肯定不足。

像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近些年来有过太多次。在变革时期,这种的突然横空出世,然后又如流星坠落的情况其实不算罕见。

能够在体制内混得好,都是经验主义者。过去几十年中这个国家发生很多巨大的改变,体制和体制运行的规则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自然就有了许多的可供后人学习和继承经验。

而以他们固有的经验来看胡杨和华夏科技,基本上都是不看好的。这种不看好,并不是不看好他们的赚钱的能力,而是不看好华夏科技的“寿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私人企业很不“稳当”。搞都是一些不怎么稳当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他们从这个文件中“读出”,似乎华夏科技在上面也并不是那么的有影响力。

不管是看好还是看衰,至少华夏科技知名度是再一次提升了。甚至有一些同样有废渣困扰的单位,还会拖关系主动把自己单位废渣样本和联系方式,都送到华夏科技来。这对胡杨来说还真算是意外的收获。

在这个信息传播并不快捷的时代,能在短短几个月里就让东三省工业系统,基本都知道了有华夏科技这么一个公司存在。如果是换算成广告投入,那绝对不是一笔小钱。

而作为最关注胡杨和华夏科技的人,张博洋和李香香自然又聚到了一起。这次是金陵饭店,同样是沈阳城里一流的好馆子。最大的包厢里,十几个人围坐桌觥筹交错气氛十分的热烈。

喜欢工业教父请大家收藏:()工业教父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