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三个月(2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53 字 2022-12-10

王海昌说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打打下手,顺便学习一点经验。你们华夏科技来多少人?”

胡杨想了想:“既然是要保密,那原则上就是人越少越好。暂时我能确定的,就是我和那位老师傅两个人。老师傅这边你们可以放心,保密和安全都由我来负责。另外我也建议,在提升保密等级这件事上,咱们内紧外松。我主要是担心一下就紧起来,会被人注意到。以后如果逆推时间线的话,有可能会和设备到岸的时间联系起来。这对保密并没有好处。”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并不复杂,王海昌和李春元稍一琢磨就理解了胡杨说的意思。

李春元不由感叹:“小胡想得很周到,你怎么像是搞情报工作的。”

胡杨微微苦笑:“都是逼出来的。不在这些细节多下点心思,我们在外面很容易就会盯上。您说得对,我们和搞情报的还真挺像的。”

听胡杨这么一说道,俩人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在国外做成这么大的事,胆大心细可是一样都不能少了。

关于合作的细节,其实在这里并没有太过可以商讨的。很多事都要到时候再临场处理。在这里主要就是把双方的一些情况互相通个气,让双方都心里有点数。

347所这边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把场地落实,人员调配好,后勤保障做好。为之后三个月封闭期做足准备。

而胡杨这边事情就比较多了。这一趟他可不止弄了两套数控机床,重点是那套中型电炉。

这套中型电炉,是为了沈阳刚刚承包下来的铁西特钢准备的。想要把这套设备安装调试完,并开始正式开始试运行。注意是试运行,而不是正式投产。

估计三个月都不一定够。

原本胡杨是打算让董师傅和他的徒弟们主持安装。但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是必须要做下调整了。

董师傅就一个,因为保密的问题徒弟也一个都没有带回来。现在时间错不开,只能有限保证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

一套几十上百吨的设备和两套数控机床相比,无论规模还是价格,的确是都没有什么可比性。

胡杨的想法是,让董师傅给这边的钳工做一个短期培训。把安装流程和注意事项都详细的讲一下。胡杨估计应该就足够应付中型电炉的安装工作。

中型电炉的安装需要大量起重设备,所以钳工手艺的要求也没有小型设备那么高。仅就按照精度的要求这一项来说。数控机床要比中型电炉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

而327所的那边的数控机床安装,却是非要董师傅亲自动手才行。这种差一丝都可能影响最终加工精度的设备,只有这种顶级钳工才行。

金英在转机过程中都会与胡杨进行联系。胡杨让她改变行程,直接飞回沈阳。同时也让董师傅在路上就开始准备中型电炉的安装“授课”内容。

胡杨自己则在当天晚上,就动身返回北京。之前去欧洲这一趟就走了一个多月,接下来更是还会消失三个月,胡杨有很多事情需要梳理安排。

广州和香港那边有管冲,胡杨不需要操心。之前有过一次长谈,该说都已经说过了。北京这边有赵援朝,胡杨也可以放心,毕竟是大院子弟的代表人物。

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沈阳这边,铁西特钢的升级改造。这个项目是后续一系列计划开展的基础,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在回程的路上,胡杨就把打电话给了丹东的项凌江,让他也去沈阳参与这项工作。

出动孙福生,邢鹏和项凌江三个人的豪华阵容,可见胡杨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三个人性格能够很好的互补。胡杨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他们三个应该足以应付所有突发状况。

而且以三人的关系,就算意见产生的分歧,也能够很好的进行沟通。所以胡杨并没有明确的指定一位作为总负责人。所有决定都要三人都同意才能执行,有一人不同意,都要搁置重新讨论。

这个模式肯定不是最科学严谨的,但具体到这三个人身上,却就是最合适的。

直飞北京的胡杨,头一个是要先把柏青送回家。把人家姑娘一领走就是个把月,不亲自上门给个说法怎么行。这次出去柏青也没少买东西,也全都要妥妥当当的给送上门才行。

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这个礼数还是不能少的。毕竟是在八十年代,家长的思想再前卫,这周围邻居和七大姑八大姨,总还是会说一些有的没的。胡杨作为始作俑者,必须公开并体面出现,才能正确的引导这些张嘴的舆论方向。

所以,这小车要开上,给未来岳父岳母的礼物要带上,而这家宴也是必须要吃上一顿的。

喜欢工业教父请大家收藏:()工业教父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