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寻常百姓会有争端,这文武百官也是人,偶尔撕破一下脸皮的事也是有的,本来该军法从事的军法从事,该当御使弹劾的便弹劾,几日功夫,大家各找各妈也便是了。可是朱棣很敏锐地感觉到,事情没这样的简单,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动作未免也过激了。双方围绕着这么一件‘小事’,似乎已有撕破脸皮的征兆。若是再往深里想,就更是不简单了。朱棣见了奏报,却是冷哼一声,将这奏报丢在了地上。他慢悠悠的眯着眼,一副打盹状,慢悠悠地道:“汉王近来如何了?”这紫禁城的暖阁里,侍驾左右的,乃是阁臣杨士奇。杨士奇本是落在了中军,也就是前几日,才随浩浩荡荡的大军回到北京。如今眼见这北京城无恙,稍稍放了心,可是旋即又听闻是赵王和郝风楼立下了赫赫功劳,心里却不知是在思量什么,这两日总是有点儿心神不宁,他似乎预感到什么,却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只觉得近来朝野暗波涌动,因此多了几分谨慎和小心。听了天子突然问起汉王,杨士奇忙道:“陛下,汉王近来,据说还算本份。”他在朱棣的跟前负责文书的工作,所有的奏书都需从各地汇总到他的手里,所以对朱棣来说,杨士奇便是他的眼睛和耳朵,杨士奇只沉吟片刻。又补上了一句:“不过厂卫那边似乎也有一些消息,说是汉王近来有书信频繁送去京师,似乎……似乎……交往过密了一些。”朱棣只是淡淡地点了一下头。才不露声色地道:“朕看,是该回京了,总是留在这里也不是这么回事,传旨下去,再过几日,朕摆驾回宫,随扈人员。几千即可,不要大张旗鼓,哦………叫人传书汉王府。就说朕对汉王颇为挂念,让他在沿途候着,朕要见他一见。”天子的心思,杨士奇倒是有点猜不透了。他连忙应下。自去准备和筹措不提。………………………………………………………………………………………………………………………………………………………………………………………………………………………………………………………………………………………………京里的事,郝风楼也略知一二,对于此事,郝风楼觉得这背后似乎潜藏着什么,不过这东西暂时和自己无关,想到在大闹京师一通再‘衣锦还乡’,心里却是有不少期待。当年出走的时候,郝风楼是‘罪臣’。而现如今却已是大明朝万众瞩目的大功臣,以这样的面目回到京师。却是不知那太子殿下会如何感想。不管怎么说,这北京似乎也没什么可呆的了,郝风楼亦是准备了行装,准备回程。朱高燧对北京是有实实在在的感情的,即将离别,不免有几分唏嘘,触景生情之下,心里生出诸多惆怅,长吁短叹一番,便乖乖带着一支前队先行出发去了。銮驾已是动了,浩浩荡荡数千兵马,鲜衣怒马,声势却也了得,除了拱卫天子的近卫亲军,又有四千人分别担负前哨左右两翼和殿后的职责。郝风楼随驾在天子跟前,位处中军,不过没有天子召唤,却也不能去见驾,好在这中军的膳食极好,每到一地,都有当地官府送上新鲜时蔬酒肉之类,这天子出行,即便再如何重申不可铺张,可是铺张这东西终究没有具体地数值来衡量,何谓铺张,谁也说不清,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费尽了心机供奉上东西来,难道还能砍掉他的脑袋不成?自然,这些东西,天子进用的不多,倒是便宜了伴驾的这些吃货。有时候,杨士奇在沿途也有一些公务寻上门来,无非是问一些驻地的事,或者陛下有什么口谕要传达,这位杨大人一向谨言慎行,和郝风楼刻意保持距离,却绝不显得傲慢。等到登上了船,双方的接触就变得多了,因为二人作为随驾的大臣,都在天子的坐船上,抬头不见低头见,郝风楼见他每日满腹心事,不免偶尔与他说几句话。这船队已到了山东的地界。郝风楼和朱高燧正在舱中对弈,朱高燧这几日实在是百无聊赖,只得收起性子,免不了向郝风楼讨教棋艺,偏生郝风楼其实也是半桶子水,平时和自己恩师或者周司吏下,总是输得多赢得少,好不容易来了个冤大头,自是欢迎之至。二人正杀得不亦乐乎,杨士奇却是到了,这位不苟言笑的学士一来,郝风楼和朱高燧倒是不敢怠慢了他,朱高燧朝他招手:“杨大人,快来瞧瞧……”杨士奇却是板起脸,道:“陛下有口谕。”一听口谕二字,二人不敢等闲视之了,连忙站起,道:“陛下有什么口谕?”杨士奇到了这里,不禁苦苦一笑,深深地看了朱高燧一眼,慢悠悠地道:“陛下要交代赵王殿下和郝大人一个差事……”…………………………………………………………………………………………………………………………………………………………………………………………………………………………………………………………………………………………………………汉王辖地青州,距离济宁府有百里的距离,这济宁府乃是孔孟之乡,下辖曲阜,因而也算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朱高炽自从就了藩,对这济宁是素来深痛恶绝的,他在青州呆得百无聊赖,却又不敢不规矩。不过这些时日,朱高炽的运气却是来了。先是自己的泰山紧急地抵达金陵,节制了五军都督府,与此同时,许多传闻之中似乎都有父皇近来恶太子的消息,这些事虽是捕风捉影,却未必是空穴来风,仔细一琢磨,朱高炽便晓得,这想来,极有可能是父皇对那皇兄不甚放心了。念及于此,那本是万念俱焚的朱高炽不由心中热乎起来。自己……似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父皇……终究还是宠溺自己的。于是乎,朱高炽这些日子里,心情很是愉快,等到北京大捷,朱高炽不由觉得可惜,可惜自己不能随驾出征,错过了这一次表现的大好时机,正在他为之扼腕的时候,天子的旨意却是来了。命汉王赴济宁,准备迎驾。听了这消息,朱高炽满是振奋,整个人都身轻如燕起来,他二话不说,立即启程,在这济宁府足足等了十几天,这才有消息报天子的銮驾要到了。对朱高炽来说,这无疑是个信号,而这个信号对他来说,关系重大。此时他日盼夜盼,就盼着能和父皇说说话,能和父皇诉说衷肠,只有如此,才有机会。今日一清早,他便带着护卫赶到了码头,会同济宁的知府人等在这儿守候。天气有些冷,因是大清早,所以水面上升腾起了一层薄雾,曙光已经露了出来,天刚破晓之际,朱高炽穿着一身蟒袍,心情还算不错,与随来的太监闲聊着。正在这时候,那薄雾之中终于出现了大船的轮廓。朱高炽不禁大喜过望,连忙上前几步,再走几步,就要走出栈桥,落入水中了。可是他浑然不觉,紧紧地盯着那数艘大船拱卫的一艘楼船,整个人激动不已。大船终于靠岸停泊了,有人放下了舢板,紧接着,便有人下了船来。为首的一个,乃是自家的亲兄弟朱高燧,另一个便是郝风楼。对此,朱高炽并不奇怪,连忙上前,笑嘻嘻地看着朱高燧道:“三弟,父皇在哪里?”朱高燧笑吟吟地看着他,热络地上前,拉住他地手道:“二哥,许久不见……你……消瘦了。”朱高炽这些日子不好过,确实消瘦了不少,以至于颧骨上没什么肉,脸颊带着些凹陷,不过他却是浑然不在意,猛地想起自己只顾着父皇,却忘了这个兄弟,于是笑吟吟地道:“这个……无妨,倒是你,在北京立下大功,哈……果然是我的兄弟。”他又看了郝风楼一眼,朝郝风楼点头致意。不管怎么说,他能有今天,若不是郝风楼的帮忙,只怕早已人头落地了,哪里还能活到今日,更别提什么东山再起了。郝风楼只是笑吟吟地看着朱高炽,并不说话。兄弟二人许久不见,自然有许多话说,寒暄了良久,只是朱高炽却有些心神不属,隔三差五朝那大船看去。…………………………………………………………………………………………………………………………………………………………………………………………………………………………………………………………………………………………………………,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