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全国第一侨乡(1 / 2)

官途 怎么了东东 1500 字 2022-12-11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市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是侨乡,也就是市县有很多人侨居世界各地,海外乡亲甚多。市县还大胆地宣传自己,是全国第一侨乡。

许是以前很穷的缘故,市县人大多外出谋生,离香港澳门也不远,就有一些人跑到那去了,也有跑到东南亚等国家去种橡胶的,叫“去南洋”。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挖掘金矿、建设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便到香港澳门来招募苦力,市县的人得到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便纷纷前往签定卖身契,俗称为“卖猪仔”,把自己卖去了美国,于是,掀起第一次移民美国的热潮。像这种移民热潮,随后又发生了两次,一次是1943年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案,实行新的移民政策。一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宽移民限制,市县人纷纷移美与亲人团聚并寻求新的生计。

到二十一世纪,祖籍属市县人在各国开枝散叶,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人数统计竟比现居市县人还多,分布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以美国、加拿大居多,占60%以上。

因此,有一种说法,去美国的唐人街,就像回到市县的旧城区,每走一步,都能遇到熟人,或是老同学老朋友,或是旧街坊邻居,即使讲市县话,也能通行无阻。

市县人便在唐人街设了许多名目众多的会社团体,我们称之为华侨社团。这些团体一则联络居侨乡亲增进彼此沟通。一则也反馈家乡市县情况,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出钱出力。

早在辛亥革命期间,许多市县的华侨便效忠于孙中山。那年,孙中山赴美被美国海关拘禁,就是市县人出面营救,几经艰辛,终使孙中山安然入境,并资助孙中山在美国华侨聚居地巡回演讲宣传,发动华侨捐资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市县华侨捐资捐物援助国内抗战,一些青年还回国效力,其中,参加飞虎队,从美国回来参加抗日战争的市县籍美国飞行员便达50多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市县旧城区建设,也有得益于华侨乡亲回家乡的置业盖楼屋,两三层中西文化交融的小楼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建筑风格。

那时候,华侨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便方兴未艾,市县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的学校,就是华侨捐资兴建的。现在人民医院的前身,也曾是华侨捐资兴建的一所医院。

改革开放后,海外乡亲损资兴建的公益建设更是多不胜数。最典型可说载入史册的可算是公益桥的建设了。桥未建时,凡坐车离开市县,都要乘渡轮,车到了河边,人都得下车,车先缓缓开上渡轮,人才跟车而上,渡轮便连车连人一起载到河对岸,车再缓缓驶下渡轮,人这才回到车上,再继续前行。有了这条桥,打通了市县的陆路交通,改变了这种离境乘渡轮的窘况,促进了市县经济发展的步伐。

现在,壮局长要发动海外乡亲建一所全新的学校,也可说是一大创举。

虽然,以前海外乡亲也捐资建设学校,但多是一幢幢地建,建了这幢,隔些时日,再筹资建下一幢,有一种吃了上顿不知还有没有下顿的现象。先是在某块空地建了一幢教学楼,觉得还可以,隔个三五年,海外乡亲又捐资建校友楼,才又想想该在哪建?因此,许多学校欠缺整体规划,建筑物都有一种见逢插针杂乱无章的感觉,甚至于以缩小跑道操场为代价。

壮局长要建一所全新的学校,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所学校,怎么合理怎么画,怎么好看怎么画。尽管,李向东对壮局长有些看法,但仅就这一点,他不得不佩服他,他不得不支持他。

在去城郊区的路上,李向东听了杨晓丽的详细介绍后,又把杨晓丽批评了一回,说什么是大事?这就是大事,可能是你分管教育期间,最大的事,即使从现在开始,你一直分管到退休,也不定能再遇到这么大的事。他说,你的嗅觉怎么这么差呢?竟不把这事当回事。

杨晓丽还有点委屈,说:“我没把这事当回事了吗?不就是没及时向你汇报吗?”

李向东说:“是没有向市委书记汇报。”

杨晓丽就不说话了,想你还没完了,得了一回理,就叨叨个没完。

李向东问:“怎么不服气呀?”

杨晓丽说:“我说不服气了吗?我不是接受你的批评了吗?”

李向东说:“我看你是口服心不服,心里又偷偷给我记着帐了,又想什么时候咬了,报复我了。”

杨晓丽笑起来,说:“不会了,这次不记你的帐,这次真是我的错!”

李向东看着窗外的景致,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我得记你一帐,有机会,要狠狠回咬你一口。”

杨晓丽却说:“李书记,请你说话注意点,这是在工作。”

李向东“哈哈”笑起来,说:“要真是为了工作,就这个事,我可以大做文章,可以在常委市长会议上点名批评你,可以换人不让你负责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