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恩将仇报(1 / 2)

鬼谷神谋 青虫月二 2379 字 2022-12-24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鬼谷神谋 ”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百四十五章恩将仇报

很快夫差亲自带着宫奴把膳食送来,此时该算是夜宵了,可正是这个时候,吴王也才觉得饿了。

昏睡了三天三夜,只是食些软食,此时醒了,身体一切机能都要消耗。

吴王也顾忌不得,自己接过夫差所盛的粥就喝了起来。

“差儿,你也吃些,另外你让膳司多做一些,由你亲自送些去给静王妃。

这几日后宫事多,你的母后也受累了。

父王现在已经没事,用完还要与伯卿家商议明日葬礼之事,你就不用守着了。

明日办完葬礼之事,我会亲自去看望你的母后,也让他心领本王感激之情。”

夫差一听,立时又跪在地上,叩头谢恩道:“谢父王对母后关爱,孩儿这就让宫奴给母后送过去,想来母后该尚未回到府上。”

“起来吧,以后不必如此多礼,去办吧!”

吴王脸带微笑,对这个儿子,此时也是十分满意。

夫差听闻这才起身,退着走出吴王寝宫。

夫差一走,吴王就向外传道:“老吴!”

宫奴老吴躬身走了进来。

“王上,有什么需要老奴办理的。”

“也没什么,若是伯否大人来了,就请他来我这里好了。”

老吴一听,却还是停了一下,并未走开。

“老吴,你是否想问,为何要故意支开差儿?

此事就由本王负责,差儿不必参与,更不用横背此恶名。

此事办成以表本王对玉儿的一点愧疚之情吧。”

“老奴知道,这就去请在外候着太宰大人。”

老吴走后,吴王又吃了一些菜,食欲到是不减。

昏迷三日,也算是想通了许多事情,人至将死之年,放得下的,放不下的,却得统统放下。

“太宰大人到。”

随着宫奴老吴一声通传,伯否躯身走了进来。

看着吴王正在用膳也是及时一跪呼道:“苍天怜惜,王上终于醒了,身体安康,真是吴国之福。”

作为臣子,跪得习惯了,就很难站起来。

纵然吴王已经封三位重臣君前不用下跪,可伯否一时之间却也忘了。

“起来吧,伯爱卿,不知伯爱卿是否饥饿,不若就一起坐坐,陪本王进点晚膳如何?”

伯否一听,却也不敢回绝。

“能与王上共用晚膳,是老臣荣幸。”

吴王微微一笑,看了看伯否。

“那就坐吧。”

正说完,宫奴老吴已为伯否添了碗筷,而且还单独给伯否提了一壶酒。

算是十分体贴吴王的意思。

“伯爱卿,这几日辛苦伯爱卿为本王逝者操劳,本王为爱卿斟一杯,以表谢意,就不陪爱卿同饮了。”

吴王说完也是为伯否斟好酒,而伯否只得再次站起身来,等酒斟好了这才坐下。

“老臣谢王上恩宠,为王室操劳,也是老臣的份内之事,不敢居功。”

“明日吴国国葬,不知列国之中可否有人来吊丧祭拜?”

吴王先问起列国的情况,也算是一位名君。

吴国已发国书,作为王后葬礼,列国都会派人来参加吊丧,就连大周天子也会派专人来。

“列国都有派人,周天子派了司礼大臣,算起来十分重视。

晋国派副使司礼大夫,齐国、秦国、宋国、楚国、鲁国都是如此。

虽然称呼不一,都是朝中相对应的大臣前来。

老臣都已安置在官驿之内,明日一同送葬王后及二位公子、胜玉公主。”

“如此甚好,我吴国虽然强于一时,可却也不得失了大周礼仪。

伯爱卿待葬礼事了,不可亏待这些吊丧官员,一切依大周礼数照办。

依伯爱卿所说,越国没有派人来吗?”

吴王最后还是最关心于越国,才有此一问。

“回王上,越国派了越王之姐,景成公主,也就是当今越国相国夫人作为吊祭使臣前来吊祭。”

吴王一听,到也来了兴趣。

“哦,如此说来,景成公主是主动来我吴国,看来还与当年我那多情的二弟有关,实也是一个多情守情的女子。”

吴王脸带着讥讽,对于景成公主与夫概公子当年之事,他也有所耳闻。

“回王上,景成公了昨日清晨由老臣陪同,已去拜会了鬼谷先生。

她还替越王敬送了五箱重礼与鬼谷先生,而自己也敬送五箱重礼。

看来与王上所猜想一样,是为夫概公子之事,而询鬼谷先生。”

“看来鬼谷先生也曾在越国扮过夫概公子,所以这位景成公主才会专门求得越王勾践允许,成为越国访吴的吊祭使。

而王后之死的消息,也再次让这位公主心里难与平复,这才如此重礼而求鬼谷先生。

不知鬼谷先生小小年纪如何应对?”

十箱重礼,对于一个大富之家来说,也都是极大的诱惑,更何况于对王禅这种未经世事之人。

吴王脸上也是十分想知道王禅如何面对景成公主所求,又是如何对面财物的表现。

“回王上,鬼谷先生起初十分为难。

毕竟景成公主所言,越王是为在越国谋害鬼谷先生而致以嫌意,所以送了五箱重礼。

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想分化鬼谷先生与王上交情,这也难逃鬼谷先生之眼,所以他可收也可不收。

而景成公主的五箱重礼又是别有所求,鬼谷先生心里也知,所以才会为难。

不过鬼谷先生很快就答应收下这十箱礼物,而且还着老臣代为保管。”

伯否还是揣测着王禅当时的心理来回答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