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动出乎预料的顺利。
10月29日,天刚蒙蒙亮,39军的突击部队已经挺进了大约220千米,第391装甲旅率先抵达戈达瓦里河南岸的拉贾蒙德里。因为沿途投降的印军太多,负责收容战俘的第384装甲旅、第385机械化步兵旅与第386机械化步兵旅根本忙不过来,所以傅衞民不得不把突击部队缩减到1个旅,让第382装甲旅与第383装甲旅负责收容战俘。在只有1个装甲旅突前的情况下,39军的突击速度丝毫不减,由此可见,沿途印军几乎没做抵抗。
一整夜,裴承毅都在为39军的突击速度担忧。
不是不够快,而是太快了。
39军从维沙卡帕特南西南的阿纳加伯莱出发,首先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推进,到达戈达瓦里河三角洲、也就是拉贾蒙德里之后再分兵两路。一路转向西北,直扑海得巴拉;另外一路继续南下,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攻占维杰亚瓦达、贡土尔、埃卢鲁、皮默沃勒姆、古迪瓦达、默吉利伯德纳姆等大中城市,随后向南挺进,攻占翁戈尔,为今后南下攻打班加罗尔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39军的任务并不轻。
虽然39军有6个战斗旅,战斗部队的数量几乎是其他重装甲军的2倍,进攻实力在共和国陆军众多野战军中首屈一指,但是同时执行这么多任务,难度肯定不小。按照裴承毅的估计,39军至少要在海得巴拉方向上投入2个装甲旅,才能为担任主攻的36军与37军提供足够的装甲支援,如此一来,留在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只有4个旅,哪怕1个旅负责攻打一座中型城市,也只能同时在发起4场进攻。也就是说,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作战行动很有可能无法准时完成。
问题就在这裏,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是大部队南下的必经通道。
换句话说,裴承毅不得不在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考虑是否投入预备队。
相对而言,投入预备队还是次要问题,不急在一时。留在后面的都是战略反应军,很快就能追上39军。最让裴承毅担心的还是39军冲得太快,把原本应该冲在前面、替39军吸引印军注意力的36军与37军甩在了后面。也就是说,印军组织抵抗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36军与37军构成的威胁,而是39军构成的威胁,从而把重兵放在南面,挡住39军从拉贾蒙德里北上的通道。虽然这能减轻36军与37军的压力,让2支战略反应军顺利到达海得巴拉,但是36军与37军的攻坚能力并不怎么样,没有39军提供的装甲力量,很有可能在海得巴拉撞墙。
让裴承毅有点看不懂的是,战斗打响后,印军并没太大的举动。
越是没有举动,裴承毅越是不安。
吃早饭的时候,裴承毅觉得自己有点杞人忧天。从印军的表现来看,不但战斗力极为低下,抵抗意志也几乎为零,根本无法对39军构成威胁,更不可能挡住39军。就算还有部分印军部队有不错的战斗力,也都在海得巴拉附近,不会被放在外围防线上。印军没有调整防御部队,大概想在海得巴拉做最后的抵抗。
没等他吃完早饭,参谋就送来消息,36军与37军均提前完成进军任务。
39军的推进速度再快,也是重装甲部队,能在夜间大约4个小时内突击200千米已经是极限了。36军与37军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反应军,本来就以突击能力见长,在相似的情况下,突击速度肯定不会比39军慢。
与39军不同的是,36军与37军均在交通条件不太理想的内陆活动。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36军从阿科拉(占领苏拉特之后,36军首先占领那格浦尔,再南下占领了阿科拉)出发,沿公路线向南面的海得巴拉推进。虽然印军已经炸毁了沿途的所有桥梁,但是裴承毅为36军提供了2支工程部队,专门负责修路搭桥,36军也额外配备了一些机械桥梁设备,遇到宽度在150米以下的河流与峡谷可以自行通过。天亮后不久,36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巴拉卡德岭北面的伯尔珀尔,向南推进了大约180千米,距离海得巴拉还有270千米。考虑到山区进军所遇到的麻烦与困难,36军的突击能力不但不比39军差,还远远超过了39军。
37军的情况与36军类似,从赖布尔出发后,因为印军把防线收缩了上百千米,所以前2个小时就前进了大约200千米,天亮时到达钱德拉布尔。激战大约1个小时后,守衞钱德拉布尔的8000多名印军缴械投降。到此,37军距离海得巴拉仅有330千米。由此可见,37军的突击能力也丝毫不在39军之下。
36军与37军迅速南下,终于让裴承毅松了口气。
三路大军向海得巴拉挺进,就算印军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
只不过,还有一点让裴承毅放心不下,那就是印军仍然没有太大的动静。
只要印军稍微有点想法,就应该尽快决定防御战术。对印军来说,无非三个选择。一是拼尽全力拦住两路大军,集中兵力对付第三路大军,用同样的办法对付第二路大军,最终歼灭三路大军。二是继续收缩防线,集中所有兵力死守海得巴拉。三是尽快从西南方向上突围,主动撤离海得巴拉。虽然这三种选择都不够理想,第一种选择不够现实,第二种选择没有获胜的希望,第三种选择又存在政治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印军不应该毫无作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站在裴承毅的角度上,他也不希望印军什么都不做。
原因很简单,只有印军开始运动,才能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更重要的是,按照裴承毅制订的作战计划,攻占海得巴拉只是战役目的,而更大的目的是利用攻打海得巴拉找出印军防线上的漏洞,为阿拉伯海方向上的突击部队找到突破口。印军迟迟不动,西线的突击部队就只能干等着。西线部队不能尽早南下,攻打班加罗尔的行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无法顺利打下班加罗尔。
对此情况,裴承毅也有点束手无策。
印军不肯动,就得想方设法的让印军动起来。
回到战术指挥中心,裴承毅开始考虑新的战术。
虽然军情局已经证实,美国撤走了所有在印军事人员,并且按照承诺不再向印度提供包括情报、指挥在内的军事援助,投降的古吉拉德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五角大楼只能与他联系,无法跟费尔南德斯联系,但是裴承毅仍然愿意把对手想得更强大一点,比如指挥印军作战的不是费尔南德斯,而是杜奇威。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坚守阵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费尔南德斯看不出裴承毅的企图没什么好说的,可是杜奇威肯定能够猜出裴承毅的企图,知道裴承毅已经在西线准备了一支突击部队,随时准备将重点转向西线,用一次足以写入教科书的大纵深突击彻底打垮印度。
别的不说,77军进驻苏拉特就能证明裴承毅的企图。
印度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肯定不是4支重装甲军,而是77军。不管是取得的战果与战绩,还是在战场上的表现,77军都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军。博帕尔战役中,77军用1个加强旅的兵力拖住了百倍以上的印军,还干掉了2个印军装甲师,如果换成别的部队,恐怕很难创造出这样的战争奇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博帕尔战役能够取胜,与印军过于重视77军也有很大关系。
毫无疑问,77军到了哪,哪里就是主攻方向。
即便指挥印军作战的是费尔南德斯,只要他认识到无论如何也守不住海得巴拉,就会做好逃往班加罗尔的准备。如此一来,印军肯定不会为了守住海得巴拉而随意调动班加罗尔方向上的驻军。为了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印军肯定会死守海得巴拉,尽量在海得巴拉消耗中国军队的兵力。缩小防御圈,只能使攻打海得巴拉的战斗更加激烈,无法拖延中国军队的进军速度。也就是说,只有按兵不动,采取坚壁清野的固守防御战术,才能在海得巴拉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以不变应万变也就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裴承毅不得不重新考虑进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