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
拿海军舰队规模来说,在《斯德哥尔摩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战舰的性质,并且对战舰的种类做了划分,却没有对战舰之外的非战斗类舰艇做任何限制,比如没有对运输舰与补给舰的数量与规模做限制。如此一来,共和国与美国都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即将部分具备战斗能力的舰艇划入非战斗类舰艇行列之中,在和平时期并不配备武器,在战争时期再为其配备武器。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海上平台”系统,如果将该系统拆解,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非战斗舰艇,只有在组合的状态下,才具备支援海军航空兵的能力,成为典型的作战舰艇。如此一来,共和国与美国完全可以按照该系统的标准设计运输船只,最多对结合部分做一些限制,到战争时期加以简单改进就能成为战斗舰艇。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陆军兵力中没有包括民兵与预备役,而空军机群中也没有包括具有再使用能力的封存战机。至于天军的军费比例,因为没有对各国国防开支的具体方式做明确规定,所以也有空子可钻。
总而言之,只要共和国与美国愿意,《斯德哥尔摩协议》就将成为一堆废纸。
涉及到全面裁军问题,肯定不可能由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不管怎么说,如同俄罗斯与法国这样的大国,也拥有监督共和国与美国进行常规裁军的能力,所以共和国与美国要想在私下做交易,就得拖上俄罗斯与法国。不管怎么说,《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主要价值不是限制各大国的常规军事力量,而是启动《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使全面销毁核武器由理论变成现实,也使大国的霸权地位得到巩固。虽然站在俄罗斯与法国的立场上,《斯德哥尔摩协议》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至少是其大国地位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共和国与美国的立法机构都不愿意批准该协议的情况下,俄罗斯与法国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睁一眼闭一眼。
到2054年7月,共和国、美国、俄罗斯与法国在《斯德哥尔摩协议》的具体实施条款上基本达成一致,即调整核查手段来降低裁军要求。按照最终达成的协议,核查工作将由缔约国联合成立的机构负责,而且提前安排核查工作,即先预约、再核查,而不像《伦敦条约》中规定的那样,各缔约国都有核查权,而且不需要为核查进行预约。总而言之,放松核查力度等于降低了军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只针对4个主要大国,而其他缔约国享受不到这样的特权。原因非常简单,协议核查机构主要依靠4个主要大国提供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来自4个大国的军事侦察衞星系统。也就是说,哪个国家有没有按照条约规定履行军控义务,不是由第三方说了算,而是由4个大国说了算。因为共和国与美国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所以两个超级大国获得的好处最为明显。
不管怎么说,在以实现核裁军为根本目的的情况下,适当放松常规军力不是坏事。
只不过,这样的秘密协议要想生效,仍然得走法律程序。与公开协议不同的是,4个大国都只要求经过议会的军事委员会审议与批准,而不需要得到更高的授权。如此一来,秘密协议生效的概率提高了不少。因为这份秘密协议关系到《斯德哥尔摩协议》,所以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在2054年10月份将其提交给了议会军事委员会。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当局不约而同的在11月底向议会发出信号,要求在12月初对《斯德哥尔摩协议》进行表决,并且明确表示,如果遭到否决,政府很有可能采取特别手段。
总而言之,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不希望让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军控协议变成废纸。
如同前面提到的,在共和国负责常规军事力量控制工作的不是颜靖宇,而是裴承毅。
10月底,裴承毅就以国家副元首的身份,参加了由军事委员会主持,邀请了其他多个委员会的上百名代表组成的听证会,详细阐述了《斯德哥尔摩常规军事力量控制协议》与共和国的国家利益有多大的关系,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共和国的国家利益,以此来说服那些反对该协议的代表。
可以说,这是共和国开国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与军事有关的听证会。
在此之前,只有王元庆在推动政治改革的时候,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向全体代表大会的所有成员做了详细说明,而那次特别会议,也是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听证会的雏形,并且由此形成传统,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以听证会的方式进行辩论,国家领导人必须明确回答代表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在此之前,军事决策都是元首府的特权,即便是全体代表大会的军事委员会,也只有权过问国防预算、军费开支、军队人事变动等一些次要问题,而关系到国家战略决策的大事,都不会走这道程序。可以说,这是共和国政治体制进步的一个显着特征,毕竟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有分量的一个。
在这次听证会上,裴承毅给出的理由非常明确,即不能错过制止战争的最后机会。
作为国家领导人,在阐述常规军控的重要性之外,裴承毅还明确表示,军控协议本身就是一份多边国际协议,即便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批准了该协议,只要没有获得美国立法机构的批准,该协议也不会生效,所以谁先批准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这次听证会上,裴承毅还对共和国的国防开支做了明确解释。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常的听证会。虽然在共和国的新闻媒体看来,裴承毅积极推动军控协议在全体代表大会获得批准,是共和国积极制止战争爆发的直接表现,但是在很多西方新闻媒体眼里,裴承毅在听证会上做的国防开支说明,足以证明共和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军控协议对共和国没有任何约束力,不然那些代表也不会在这次听证会之后,对已经耽搁了几个月的《斯德哥尔摩协议》放行。
别说西方新闻媒体,就连半岛电视台都认为,裴承毅以军控为名,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2054年的国防预算。要知道,在当年7月底通过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防预算的增幅又在20%以上,而在10月初,国防部向全体代表大会提交了一份总额相当于该财年度国防预算25%的追加预算。如果这份追加预算获得通过,那么共和国在该财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幅将高达50%,为历年之最。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协议》中对天军军费的约束是以条约生效当年的国防预算为准。也就是说,共和国当局通过在1年之内将国防预算增加50%的方式,钻了协议的空子。当然,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主要缔约国中也存在,比如以色列在2054年的国防预算增幅就高达125%,为各缔约国之最,美国的国防预算增幅也在50%左右。问题是,裴承毅在全听证会上挑明这个问题,表明共和国当局并不打算遏制战争。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别的不说,如果共和国当局不提前加大国防开支,《斯德哥尔摩协议》就无法生效。
当然,对裴承毅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正如前面提到的,变了味的《斯德哥尔摩协议》对两个超级大国不再具备约束力,战争又逼近了一步。对共和国的领导人来说,更加需要考虑的不是军控协议的现实意义,而是应该在什么时候点燃战火。